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翻译注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翻译注释

梦荧0分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及翻译注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注释:

①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②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有感伤自己不能与她同穴而伴之意。孟檠《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梦境隐约迷离,故云幽梦。

⑤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⑥短松冈:指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

一转眼已是十年光阴,你我生死相隔、阴阳两茫,不用思念你自在我心中难以忘怀。想着你的墓茔在那千里之外孤寂无依,而千里之外的我内心的凄凉和苦楚也无处诉说。纵然此时夫妻重逢你也会认不出我,我已是面容憔悴、两鬓斑白、饱经沧桑。

昨夜我在梦中忽然又回到了家乡四川,见清晨时你正在小屋窗边映着阳光梳妆打扮。你我默默相对凄楚无言,只流下热泪千行。料想你在这年年伤逝的日子里,在这孤月之下、矮松冈上必也是柔肠寸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里,他梦见自己已逝十年的发妻王弗,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苏轼与王弗是少年夫妻。他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婚,二人感情深厚,恩爱有加。不料王弗在二十七岁时(宋英宗治平二年)离世,这对苏轼是极大的打击,其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这首词抒写了对发妻不尽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之情,情意缠绵,字字肺腑。

题为“记梦”,实际上词作内容只有下片中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开篇三句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是时间之长、也是光阴倏忽,“两茫茫”为阴阳两隔,彼此再也不知对方境况,这其中饱含着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怀念与内心的伤痛。“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的心态下是苏轼人性中赤真、赤诚的体现。这份铭记与深情,不需言说、不需想起,因为已深埋心中永难相忘。苏轼与王弗少年夫妻情意深重。更难得王弗蕙质兰心,侍亲甚孝。王弗去世的这十年里,苏轼在政治上颇受打压,到密州后又忙于政务,人世多舛却始终心念亡妻,不曾相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墓茔在四川,诗人身在密州,内心的思念悲伤与凄凉无助无处诉说,即使是身在茔旁,也是生死相离,难诉衷肠。此句是情语,亦是痴语,足见情深意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长短句将现实与梦幻交织,纵然此时夫妻重逢你也不会认出我,我已是面容憔悴、两鬓斑白、饱经沧桑,何等的苍凉、悲切!四十岁的苏轼已是“鬓如霜”,诗人饱经坎坷、仕途不顺,设想着与发妻再逢,却也是心凄楚、意无奈

下片的前五句应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叙写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与发妻甜蜜相依、共伴十年的地方,在那里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见到清晨时爱妻正在小屋窗边映着阳光梳妆打扮情态貌容依稀当年。这样一个场景是发妻在诗人心中永难忘却的记忆。然而当年的美好都已不在,夫妻重逢之时终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顾”正是相逢之悲,“无言”正是最令人心痛之处,生死梦里两两相顾,此时无言胜有言。十年的生死相隔、十年的茫茫阴阳、十年的沧桑变化、十年的相思难忘、十年的凄苦无奈唯有“泪千行”,才能诉衷情。结尾三句以景结情,从梦境回到现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发妻在这年年伤逝的日子里,在这孤月之下、松冈上必也是柔肠寸断。这种对写的手法正如杜甫《月夜》中“今夜鄌州月,闺中只独看”,不说自己情思,反说对方如何,更加蕴蓄、更显深情。此词最后三句情意深沉、痛情真切,诗人内心的死别之悲、独伤之苦、世路之艰,全在其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品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诗及其特点、手法。

【教学重点】:赏析精妙词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本词虚实结合、对写等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苏轼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不但诗词文赋样样精通: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散文上位列“唐宋八大家”;又写出了光耀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而且,他一戏墨,就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之先河;他一写字,就成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各种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怪不得大学者林语堂用这样惊人的语句来称赞他:天纵大才!

但苏东坡吸引我们的,不光是他惊人的才华,还有他身上所蕴含的无穷的人格魅力。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今天,我们再来了解苏轼人格魅力的另一面——深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诵并品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诗及其特点、手法。

三、解题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是什么意思?(提问,乙卯年) “乙卯年”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说明这首词记的是一个梦。那作者的梦中人是谁呢?(苏轼的妻子王弗)

公元1075年,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这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四、初读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词,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

诗言志,词言情。学一首词,首先要体悟词中的情感,方能读出情感。下面我们就去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5、探究品读(一)

1、赏析词的上半阙:

“十年生死两茫茫”

“茫茫”一词什么意思?(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这一句中含有苏轼什么样的情感?(思念和悲伤)十年了,还没有忘记亡妻,说明思念之深。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十、生、茫茫)。开头第一句也为下文定下了悲伤和思念的感情基调。苏轼是怎样思念他的亡妻的呢?我们看下面两句。

“不思量,自难忘。”

明明思念妻子,为什么却说不想去思念呢?(提问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词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不、难)。

苏轼深切思念的妻子王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参考资料。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作为进士之女的她,一开始并没有向苏轼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所以,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就因病早逝。苏轼从京城(开封)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四川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苏轼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聪慧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爱妻英年早逝,这种失去知音的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因此,苏轼自然发出下面的感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这时身在密州,密州在现在的山东省,而他的亡妻葬在四川,两地相隔千里,自然倍感凄凉。正所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总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千、孤、话,凄要拉长音)。

苏轼为什么感到凄凉呢?除了孤独,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往下看。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一句什么意思?(提问学生,纵使相逢也认不出我了,因为已隔十年,我已经灰尘满面,鬓发如霜一样白了)苏轼为什么感到凄凉呢?(提问,感伤衰老)苏轼年方四十,怎会如此衰老,这分别的十年他又经历了什么?

教师补充: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沧桑,备尝艰辛。

所以,让苏轼内心倍感凄凉的不仅仅是思念的痛苦,对衰老的感伤,更多的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人世沧桑之感。“鬓如霜” 不光“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纵使、应不识、尘、鬓)。

六、探究品读(二)

2、赏析词的下半阙:

“夜来幽梦忽还乡”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急切。

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忽还)。回到家,他看到了什么?

“小轩窗,正梳妆。”

这两句写出了妻子的什么特点?温婉贤淑。这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正)。接下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相别十年的夫妻终于见面了,夫妻二人相见后的场面是怎样的?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互相看着对方,一句话也没有,只有留下的千行热泪)这两句是一个相逢的场面描写。十年不遇的两人终于在梦中相见了,这时肯定有千言万语要互诉衷肠,可二人为何却相对无言呢?

我们来赏析“无言”和“泪”这两个词。(提问)为何无言?(感情太深太浓,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这时的“无言”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中含有哪些情感?(提问学生。再次相见时的激动、惊讶、喜悦和不易。)

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无言、泪、千)。

同学们看下一句,还是写梦中吗?(不是。)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提问,料想得到妻子每年因思念我而肠断心伤,在明月高悬的夜空下,在长满矮小松树的山冈上)这一句为何不写苏轼思念妻子,而反过来写亡妻思念苏轼,这时什么手法?(提问学生。对写法。从对方落笔。)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提问,表面上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写自己对妻子思念,这样会使作者思念亡妻的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诗句更加精炼、涵义更加丰富)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肠断)。

通过大家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我们对这首词应该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和体会。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首诗大声朗诵一遍吧。

3、分析情感手法:

板书: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语调。

虚实结合,对写法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七、高考链接——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悼亡诗的特点:

1、意象生活化,多为日常生活的细节。

冷火残灯,陈箱旧筐,孤帐空床,荒闺尘窗,未完针线等。

例如:元稹《遣悲怀》(其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2、触景生情,虚实结合,用典,对写等手法。

诗歌创作一般采用回忆、梦境和想象的方式,表现对妻子或亲人的深切思念。

例如:白居易《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88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