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优秀作文800字

金凤0分享

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优秀作文8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1

十二月的阳光依旧灿烂,难得抽时间沐浴其中,我轻轻地摊开一本书,满书芳香随之沁入心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忆往事流年,又给了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安宁、启迪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仅适合青年人读,中年人也应该拿来读一读,用以勉励、反思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结合书中智慧指南,笔者借以致职场青年如下成长箴言。

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看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年轻时插队,种地、挑粪、拉煤什么活都干,但是再忙再累,也没有放弃读书,放羊拾粪的同时,看书背字典。他说青春是奋斗出来的,也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印证了这句话,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提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榜样。所以,我们职场青年更要坚持读书,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学成文、武、艺,以实力成就自己、报效国家。

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就如我们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在青银高速的优秀组织里,要把握好集体给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资源与成长平台,以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确树立人生梦想,并为之付诸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做好每个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我们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复一日的不断奔走,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还包括闲暇、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职场青年不意味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想,还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2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3

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不同的一点就是,只强调五讲四美,不讲怎么去实现完整、独立的自我。事实上义务教育背诵的关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论,恰好背道而驰了。

知乎上有个精彩的例子,讲的是一个211大学生目前就读金融,但有机会转入材料学。在他的父母看来材料学有利于目前他的一个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类有机会回到原始社会,材料学或许值得转。

不知道后来这个大学生转了没有,问题他明摆着喜欢金融,却还在认真思考转系。因为体制内的父母给了他太大影响,我主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并不意味着天性不会被遏制——种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阳光等。

再说一个触动我几年的例子,那就是我的挚友尚真。

尚真是我接触浅显的心理学之后,唯一发现的一个自我人格完整的现实个体。她在很多同学看来虽然是不谙世事的,但后来只有她拿到了500强offer。

学生时代她没有被压抑天性,即使她讲过关于双亲的一些微词,在我看来倒像是值得炫耀的东西。没有被干涉学习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个会就人生三观问题与我探讨的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经基于很大的价值观在思考自己的对错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过后,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选择了天津财经大学,而没有去那些听起来很唬人的大学。这也是我最欣赏她的一点了,包括当年分文理,她理科实在是好,却选了文。

就像前阵子的电影《无问西东》里吴岭澜一样,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实感。不同于浮躁的同龄人,她一直认真的去想我在讲什么,虽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个知己的理论并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确实是让人愉悦的。

人总说三观不同没法沟通,其实包容要基于彼此的思考,如果两个人都在思考,那么即使三观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长谈。这就是我一个坚定的仇韩人士和韩星粉尚真和平相处的原因。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

基于朱光潜先生的论调,这篇浅显的文章里姑且把负面人格状态分为“绝世”与“绝我”两种状态。深山里的农民自然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这就是“绝我”;梵高也不会去关心隔壁邻居少女的感情,这就是“绝世”。去切断某一条联系,即使人格一开始清澈,久了也会因为单一的境地而浑浊。那么我们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关在画室,单一的联系不足以支撑人的社会职能。

不绝世,不绝我,才是完整的人格。现在的社会一如1925年,“类我”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读书的看不起经商的,经商的看不起读书的,大概就是这意思。

所以温和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90后这一代依旧被类我思想影响着,过度被干涉、父母的类我思想作祟,认为下一代应该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这和混乱的新文化运动年代是一样悲哀的。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恽先生从中国历史证明读书无用,也颇令人怀疑。法国革命单是丹东、罗伯斯比尔的功劳,而卢梭、伏尔泰没有影响吗?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辛亥革命还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大家应该承认的。”

有感于独立人格的缺乏与治学的衰败,我所见的这一代,大多数都浑浑噩噩,讲起学问来,一问三不知。殊不知,人类能走到今天,哲学与文艺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说什么百无一用,文艺复兴时也有人这么讲。

若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一直追着唯物,迟早与野兽无异!

可惜了朱先生将近一个世纪前就意识到了很多弊病,也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但是现状已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由得让人感觉悲叹。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4

某日大雪家中闲置,无事可做,偶读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遂今日下笔,与大伙分享。

一 谈读书

此篇所述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在高中我们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所读之书也仅限于课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旧会在忙中偷闲,每天偷偷看上一会,一年下来竟然也可以看完2,3本有益之书,本想升入大学,可拥有更多时间阅读,可偏偏到啦大学,我的阅读量却开始不断的下降,每天甚至连一两页书的阅读都没有,正如朱老先生所说:读书的兴趣若不现在培养,将来培养则难如登天。这正是在警示着我,要尽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由此推广,不只是读书,每个兴趣都要趁早培养,否则等着时间过去,一切都晚啦。那时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缺少乐趣而变得黯然失色。

二 谈动 谈静

这两者我想一起谈谈,“动”是为啦我们有事可做能够去寄托我们内心的愁,一味地静易使我们的内心产生烦闷,这个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撞见,比如说整日待在宿舍,内心难免会产生寂寞,从而心情低落抑郁,但如果出去走一走回来,我们内心的不悦可能会因此而派遣发泄出去。所以大学生活中不可过于文静懒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有利于我们的心境的。而静也并不是完全于动相对立,“静”是我们内心的一份恬静,这种静不会因外界的喧闹而改变,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忙里偷闲,闹中得静,方可使我们大学生活更加的愉悦,而不是一味的忙碌,疲于奔命,忘却自我。

三 几篇杂谈

这几篇我也不是很懂,但依旧感受到啦朱老先生的先进思想观念。到民间去,到民间去这是多么真切的呐喊,学生应该放下学生的架子,不因你比别人多读几本书,就要分个高低贵贱,读书人若无法融入社会,自以为高人一等,那以后投入国家的建设中,也是会让人人望而却步,十字路口则是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能在原本的环境中,不过于沉溺,使生活成为一潭死水,要拥有自我的思想,打破偶像,伸张自我,而多元宇宙我就无法理解更多啦。

四 谈升学和选课

这与我们的生活极为贴近,诚如此信所言,一所良好的大学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我们求学的道路上最为难求的却是那诚恳的良师和和爱的益友。在这种氛围之下,无论是在何种大学,我们都能够把身心放在学习上,在求学的道路上有啦明灯和陪伴,我们求学之路就不再迷茫和寂寞,那我们又何惧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如果我们不是想求得真才实学,那在我们的求学道路又何必寻找名校,不如早入社会,四处逢迎,反而更为迅捷。至于选课,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社会需求,一心要热门职业,以便日后寻找出路,但是社会情况瞬息万变,谁又能料到未来社会的变化呢,且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又大不相同,若是一味的迎合社会,而忽略啦自己的兴趣,那么我们自己也是无法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选择啦自己的兴趣,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一番事业。当然单一的学习一门科目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大,做到博学守约,同时我们要清楚如今选课并不是我们高谈阔论之时,我们还是要打好基础,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 谈摆脱

人生在世必然和许多事物有所关联,万事必然存在着无数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种种,我们必须要有取舍,我们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矛盾之物,必将造成悲剧。所以我们要学会摆脱,摆脱掉那些干扰因素,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俗话说有舍方有得,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人又是生活的玩物,我们无法事事都称心如意,有些事物我们想舍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如果舍,就意味着一个更加令人悲剧的结局,所以这也就是造就啦我们人生的不完美,但也许有残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为美好。顾在摆脱与否中,我们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和困难,但也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我们的人生才是独一无二的,精彩万分的。

最后的最后,谈谈人生与我,人生是多么宏观的话题,似乎无论怎么谈论也谈论不完。我的人生态度也亦如朱老先生一般做一个后台看人生的人,时间的一草一物都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人无法取代,我们无法以自己浅薄的观点去否定任何事物,他这么做必然有其目的,哪怕所做之事是我们口中的恶事,那肯定也有其意义所在,而所谓的恶事造就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哀,但是这些悲哀也使我们的悲哀熠熠生辉,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一帆风顺,那他的人生虽然顺利,却缺乏啦本该属于他的光彩,人生只有存在遗憾,才能突显出我们人生的多彩,才能品尝到最后成功的美好。人生中只有存在挫折和不顺,才能突显出在逆境中,人们寻找光明的人性光辉,所以对于人生中的种种,我们需要心怀感激,只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忙碌的假期中,朱老先生的十二封信饱满着真情,为我们阐述着人生的经验和道理,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在大学的生活中拥有一个新的目标,给我们成长的道理指明啦方向,让我们不再迷惘。所以我认为同学们都可以一同学习,在假期读读此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5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800字读后感七年级大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2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00字数范文

《谈美书简》800字读书心得范文5篇

优秀读后感800字范文六年级

800字到1000字读后感最新作文大学生5篇

少年的你观后感高中生最新范文800字5篇

课文读后感作文800字高一

课外书读后感800字高一优秀范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800字

    1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