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华燕21164分享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5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将于18日至2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晚间黄金时段首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摆脱贫困》观后感,仅供参阅!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1】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4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彼时习近平同志才35到37岁,这些思想和观点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对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摆脱贫困》一书中所体现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朴素文风。

这次到党校来学习,一个多月来系统重学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在经典读书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又重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在认识上有了更深的领悟。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科学阐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摆脱贫困》则是一部集中反映青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展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专著。正如他在书后《跋》中所述:“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摆脱贫困》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认为从实践的观点来看,青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有五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书中写到:“邓小平同志今年的南巡说过这样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就大力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行动。”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地方工作,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他带头以身作则,倡导“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时至今日,仍然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法宝。

二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项南同志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这些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在书的《跋》中也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习近平始终把经济建设当着最大的政治,把消除闽东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书中写道,他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挂满了各种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但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就说这“值得打个问号,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他强调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要振兴林业,扶贫时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要辩证地分析新形势下闽东的财政经济,要更加开放地抓好畲族经济,尽快脱贫。他说:“实践不断给予明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最充分体现。”在《跋》中,他写道:“对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三是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习近平在书中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说,他把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说“扶贫要先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用邓小平的话勉励闽东的干部,“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用插队落户时看到的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来启示大家发扬前仆后继、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致死不渝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他教导大家,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要有功成不在我的水滴精神,“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是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习近平同志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身上洋溢着革故鼎新、昂扬向上、敢于创新的锐气、智慧和勇气。

四是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习近平在书里写道,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专门著了一篇文章《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文章中他首先提出命题:“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后他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他说“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当年他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共商脱贫大计,至今仍让群众感怀感念。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是在实践中提高修养。习近平同志年轻时就深刻思考了为官治政之道,他提出“为官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他说“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他说“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当官要负责任,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他说“既然来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就是要维护公正,伸张道义。“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习近平强调,领导者要有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二要有度量。“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无所谓个人之名利。”要从党的使命、从历史实践的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三要有气节。他认为,“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品质。”一个人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讲气节。四要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事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培养气魄,提高工作自由程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恩格斯所说的,深入实际,获得对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习近平在书中写道:“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重温经典,重读原著。《摆脱贫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富有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灼见真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正如尤权书记说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2】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开播,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成语难能可贵: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如: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又如:乃墨子于小故一条已能如此,是亦难能可贵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成语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如:《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又如: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3】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

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个人,无论是谁,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摆脱贫困》收录了从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坚定的信念

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三、辩证的思维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

正如《摆脱贫困》中写到:"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在任何时期、任何领域,都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滴水穿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群众办实事,努力让群众满意。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习近平同志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他曾经工作的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和民族;不仅仅是贫困本身,也包括产生贫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根源。他在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读懂国情 依靠群众

读懂国情,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如何摆脱一县一地的贫困,如何摆脱国家的贫困?

习近平说:“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鸟如何先飞》。提出贫困地区要有“先飞”的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最后归结到“鸿鹄之志”。这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有一种诠释。

理顺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

最大的政治

在一篇论述“经济大合唱”的文章中,习近平讲道:“我到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个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说得客气些,有苦劳,没有功劳。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习近平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一以贯之,他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那里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中国“三农”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八十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与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指出“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九十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进入新世纪,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形成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要讲话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次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第二次是2015年,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首次系统阐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第三次是在“2015减贫和发展高层论坛”上向全球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携手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声音”。第四次是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全面论述了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凝练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精辟分析脱贫攻坚的困难问题,系统阐述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不同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5】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官四要”,深受感染,自己作为一名社区书记,虽然不是国家公务人员,谈不上官,但是作为一名党组织的负责任人,感觉习近平总书记的为官四要对我做好社区工作指导帮助很大。

一、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我想,作为一名党组织负责人,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使一方居民安居乐业,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我为自己一心想考上公务员,提高经济收入而惭愧。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一方居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要把工作的苦和累,看做是工作的充实,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三、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作为社区,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党和政府的一些惠民政策,社区是第一道受理程序,必须严格把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确实送到需要的困难的群众家去。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的话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四、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平台不可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事实证明,我们社区一定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才能让社区的正气上升,事情按照规矩就好办。


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1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5篇

2021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2021《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感悟5篇

《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观后感10篇

观看专题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看脱贫攻坚网络展视频心得体会600字

脱贫攻坚网络展视频心得体会600字

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范文1000字5篇

2018观看央视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2018《必由之路》观后心得体会 央视大型政论片观后感范文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