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

小龙0分享

《狗十三》是一部让人感觉到真实疼痛的电影,电影里聚焦了一个女孩青春成长过程里的心理转变,可以说,她代表了大多数国内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1】

《狗十三》是一部刚上映的电影,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去看了,可能是因为当时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宣传片吧。

在我看完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虐心的一部片子,电影里穿插了好多东西。虽然有些很懵,但是还是全程哭了下来。我想看完后的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吧。电影刚开始是李玩的叛逆,她爸爸的强势与不理解李玩,还有她的看起来不懂事。这也就是故事后来的发展。后来李玩的父亲给李玩一条狗,她从开始的看起来不喜欢,到后来的跟狗狗吃一样的饭,她很喜欢它,还给它起名为"爱因斯坦"一个有趣的名字,可能是因为李玩喜欢物理的原因吧。就在这事她的狗丢了,她开始叛逆疯狂的找狗,我可以理解她。是那种失去了自己最在乎的东西那种难过从而接近疯狂。又因为狗,她叛逆,不回家,喝酒,奶奶因为她,好多年不出门却出门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看到这儿都会哭的李玩过分吧。毕竟她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话,也就是这个晚上,她的父亲骂了她打了她,很揪心。狗最终也没找到。她好像忽然之间长大了,可能是因为奶奶的行为触动了她的心,她开始很努力的学习。然后故事并没有那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刚开始。接着她的继母的孩子出现,家人们想用另一条狗来代替"爱因斯坦"出现,当她开始去接受新狗狗时,因为弟弟打了狗狗从而被咬,她的父亲把狗送走了,说是送到狗肉店。她几乎又一度陷入崩溃,但是彻底的让她开始改变。她那天晚上喝了她从来不会喝的牛奶。

从那以后她开始学着不管开心不开心都用微笑面对,隐藏了自己,不再是那个任性会把情绪发泄出来的女孩儿。最讽刺的应该是最后她知道父亲没有把狗狗送进狗肉店,带她去看狗狗的时候知道它不在了,后来因为她比赛得了第一父亲为她弄了一个饭局,有个人给她点了狗肉,父亲还让她喝酒的同时那个叔叔让她吃狗肉。一个爱狗狗的人同时又刚知道自己的狗狗去世的人却微笑的应下然后吃下了那个叔叔给她夹的那块肉,因为每个人都在等着她吃。结束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她弟弟在滑冰自己不会一边跌一边自己站的画面。剧情颠簸,虽然我描述的也不是很具体。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是有多重要,电影中的父亲说实话不是一个好的父亲称职的父亲。孩子的成长叛逆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引领人,孩子与父母之类的沟通很重要。但是看完他们的相处模式又一瞬间好像懂得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管怎么对我们,不管方式是否正确,父母都是非常爱我们的。只是他们可能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合适而我们也不理解。面对"爱因斯坦"的一生,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了养狗那就请对它的一辈子负责,而且抵制伤害他们的人还有选择吃他们的人。狗狗是最衷心的。面对李玩的改变,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不知道在那个瞬间就好像一夜之间长大,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最后的画面让我懂得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度过的,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没有站起来的勇气…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话,"这种情况以后多的是"这句话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可以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以后的未知,都不要怕啊。跌倒也不怕啊,站起来就可以了啊。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2】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3】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所以立马改口认下了爱因斯坦,换来了李玩对她的厌恶和抗拒。如果说李玩是个还在对抗世界的十三岁少女的话,李堂就是一个更温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规则,李堂早恋、喝酒,但不妨碍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李玩的后妈送她一个包,她就能立刻笑脸相迎,是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报,那么她就应该给她。她是活得更轻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拧巴非要争出个对错,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对错都是相对的,相对论不只是告诉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错误或许明天就对了也说不定。电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姐男友递给她牛奶,她喝了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电影用喝牛奶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李玩变了,或者说,成长了。

成长这件事,在儿时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为一条狗的依赖,李玩对周围的人都变得温暖柔和,也因为狗的走失,李玩开始对抗规则,抗拒成长,但成长总会如期而至,它让你看到这是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它让你看清了每个人都戴着的面具,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滥,而当你发现戴上它之后会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点点戴起了面具,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变得跟李堂一样,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赔笑,也许再过十多年,她会长成那个一脸精明的后妈,再过二三十年,会变成那个在酒桌上八面玲珑但喝酒之后会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电影结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现了昭昭学溜冰的场景,昭昭站在队伍里,在教练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头就吐了出来。他总是摔倒,哭着说他学不会,请求教练帮他,但教练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来。这一段内容与李玩的成长过程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被疼爱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来,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青春素来如此,人生亦复循环。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牛逼,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琐碎,编剧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但也正因为它真正关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这平常之下的所有无奈和悲伤,以及,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去改变它。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4】

去年有一部电影《狗十三》上映,但当时错过了电影院,没想到下档后,今年在视频网站看了几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触的电影。

没有人的成长是不经历痛苦

电影中的李玩,经历了成长期的阵痛,被家庭逼着“长大”了,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也经历过那个时期,可能比李玩更严重。当然我承认,初中时期的我没有李玩优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师来决定,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所以觉得自己更可悲,连反抗的基础都没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师说了算,怪自己不够勇气。

听话了也并不代表妥协

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小孩。虽然大人眼中她是长大了,听话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协了。她只是选择把悲伤和不满深藏而已,她不想让长辈们再为她难过和操心,所以就算再爱狗再难过也还是随了大人们的愿。她真的长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经历和她一样的经历。

多换位理解和共情,其实矛盾并没有那么大

电影中,父亲是爱女儿的,李玩也是爱爸爸的。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战争,女儿在父亲面前吹酒瓶,父亲不惜痛打了女儿,并且彻底压下了女儿的焰火。其实,他们之间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实冲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亲也不容易,为了事业也得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中年男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女儿如果早一点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怨念了。同样,父亲也不能觉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可以随时违反,或者认为子女的爱好和梦想没有自己的事业重要。中国式父亲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内,响起了《再回首》音乐的时候,李玩爸爸痛哭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亲的忏悔和悲伤。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小孩成长没有一个不经历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没有哪一个父母是轻松的。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5】

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谁心里没有委屈?

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电影就应该

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6】

狗十三这部电影,不会像可乐那样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无味,实则让你内心汹涌。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妈妈生了个儿子,但不敢告诉李玩,而是弥补性的给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条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影片通过她对这条狗态度的转变来反映她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是周围人一次次的“教导”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终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式的听话的孩子,顺利的长大,也不再开口说话。

“这是为了你好”“你也该长大了”“你怎么还不懂事啊”这些语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听过类似的话吧,这一句句的“为了你好”曾多少次让我们把委屈吞咽下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病:他们从来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们推向他们希望我们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渐接受了“爱因斯坦”这个家人,却在某个平淡的一天。爱因斯坦陪爷爷出去买菜走丢了,李玩发疯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所以他采取了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方法来镇压李玩的“无理取闹”,而家里人也为了平息这场闹剧送了另一条“爱因斯坦”来敷衍她。李玩选择妥协,她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对她的打磨。

“总会有下一次的”,第一个爱因斯坦丢了,第二个爱因斯坦死了,最后一个爱因斯坦“长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无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爱因斯坦没有相认却站在街角泣不成声,她嚼碎自我,咽下尊严,吞掉过往,这就是父母眼中的长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时候妥协的如此彻底,仿佛在那个深夜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因斯坦”以及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寻狗启事都只是一个梦,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是我们不明白但又必须学会的事情,这种被迫懂事和妥协让人心疼。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范例【篇7】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58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