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逍遥游读后感大全

逍遥游读后感大全

吴泽20分享

逍遥游读后感大全5篇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它的第一部分。你知道逍遥游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逍遥游读后感大全

逍遥游读后感1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2

这几天都在给学生讲庄子的逍遥游,对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句子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准备一天的粮食,回来时肚子依然很饱;一个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捣米了,而一个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积聚三月的粮食了。

可是这看似并不深奥的话却含有大道理。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志存高远,他希望做一番事业,那么他就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准备,储备更多的知识。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实现,那你要做的准备就少,需要的知识也不多。我认识的人里,有从小商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边理发现在却开美容院的;有以前是当民工现在却在做房地产的......当然更多的人却是以前是小商贩,现在依然是小商贩的;以前是理发的现在依然是理发的,以前是当民工的现在依然还在当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这和他们的志向有关系,也和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踏踏实实的做准备分不开。说到这里我甚至给学生开起了玩笑,我说如果你希望就当一个民工,那么你现在学的知识都足够了。

可就在我说学生的同时,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老师吗?爱人有时会开玩笑的说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是的,如果只是当一个匠人,我也觉得我的知识是足够的,可是我也只是满足于这一点,并没有想过还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这里吧。 而人的境界的高低应该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吧。我们读《井底之蛙》时,都会嘲笑那个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见识,可是我们有多少人不都是满足于自己所见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着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没察觉呢?

感谢庄子,让我在浮躁的社会里还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观照自己的心灵。

逍遥游读后感3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逍遥游读后感4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我为这位两千多年前先哲精辟深邃的思想,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化蝶飞身去,九天梦中来,一日游万仞,纵横五千年。

遥想春秋时代,只做过几天漆园小吏的庄周,有时无米下锅,但是快乐与思想从来没有停留过。想想当今,物欲情欲横流,人们被利益,金钱,地位,名誉所困扰,每天都在紧张的重复者昨日的生活。前几天我看网上做一个调查,说是周末有六成白领选择在家睡觉,两三成人在家做家务。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快乐好像离人们越来越远。在世俗的困顿中,人们失去了最根本的“快乐”。

很多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那个世界一定是一个充满欢乐,没有哀愁的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非要让他们离开那个只有幼时童话里才有的世界?

人活在世间,也就是几十年,最多也就100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仔细想一下:不要说有地球以来,即使说有人类社会以来,据考证也有七八十万年了,一个个的勇士,一个个的帝王,最后还不是被雨打风吹去?想想自己,不过是草民一个,不会留下什么名声,更不会留下什么万世基业。想想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老婆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别的还有什么呢?自己小楼?还是自己微薄的存款?股神巴菲特,盖兹不是要裸捐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与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这是多么大的境界?这是有什么样心胸的人才有的思想?

庄子一篇逍遥游,上天入地,纵横古今,穿越生死,看透名利,让今天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游字,把人世的沧桑,世间的真谛说的是那样干净明了。每个人在人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游客,看的淡然一些,会是一片海阔天空。如果再加上逍遥二字,人活在世间就会洒脱不羁,愉悦的面对日出日落。

每个人要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才是人生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渺小,但是自己心胸都可以无限的扩大。所以说我希望:闭上自己的眼睛,宇宙就在自己的胸中!

逍遥游读后感5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逍遥游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高一范文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数作文最新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800字作文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初中生5篇2020

庄子逍遥游中小学生读书心得范文

大鱼海棠观后感范文500字7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6篇500字

《大鱼海棠》观后感高中范文500字6篇

瓦尔登湖初中生读书笔记

    7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