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改写作文:改写《回乡偶书》

淑贤 1172分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老人在80多岁时从京城告老还乡时提笔写下的,这里面包含了贺知章老人的无限思乡(之情)……那么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诗中的故事)吧!【评:介绍了诗歌的作者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杨柳依依,大雁南飞。贺知章终于可以回到他那魂牵梦绕的家乡了,心里满是欢喜。骑上快马向家乡走去,日行千里,他却没有一丝疲劳,反而却是一路欢笑,甚至还唱着他的那首《咏柳》(诗歌)。【评:一路劳顿,还欣喜若狂,真切地写了回乡路上的快乐心情。】

  (一天黄昏,他)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家乡(还)是那么的恬静和美丽。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家中,(在这些人中有)家中妇女在(刚)洗(好)衣服(的妇女),(骑着老黄牛的)牧童们骑着老黄牛,(扛着锄头的)男人(……)们扛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评:“忙碌的人们回到家里”做为领句,然后再写忙碌的人都是谁,这样句子之间就通畅了。】

  贺知章跳下马背,来到村口的大榆树前,他发现这棵榆树变得更加粗壮茂盛了。(这时,)他再往前走。一群孩子看见了贺知章,看见他在村口来回地走,还以为他迷了路,便把他围了起来,问长问短。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天真地问道:“老爷爷,你是何人,是不是迷了路?”【评:这段写了两个意思:一是贺知章观看大榆树;二是小孩子看见了他。两个“看见”意思重复,删除一个。】

  贺知章先是一愣,然后回答道:“孩子们,我就是这里的(人),嗯,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说完,便老泪纵横。【评:“老泪纵横”写出了激动的心情。】

  (浓浓的乡音,让孩子们倍感亲切。)那小男孩依旧是笑嘻嘻地问:“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你会不会是从京城来的吧?”【评:“乡音无改”一定要写,这是原诗里的意思。】

  贺知章爽朗地回答:“我正是从那(遥远的)京城来的。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离开家乡,(一直)至今都没有回来过,我们当然没有见过(面哟)。”【评:这段话写出了原诗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

  (又)一个男孩问:“那你为什么不在京城里安家呢?听说那里可(繁)豪华了。”

  贺知章说:“虽然京城(虽然)再好,也不如家好(呐)哪。大树也知道落叶归根呀,更何况我们人啊!”【评:“落叶归根”,写出了贺知章对故土的眷顾。】

  突然,有个小男孩说:“我爷爷说过他也有个朋友在京城(做官,名字叫贺知章,)会不会是你呀?”

  贺知章(点点头)说:“那便带我去看看(你的爷爷)吧!”【评:只有准确地说出名字,才能确定小男孩说的在京城做官的人是贺知章。】

  贺知章见了(孩子的爷爷——)这正是儿时的玩伴。当晚(贺知章)住在(这位朋友)他的家里,提笔写下(一)这首诗。【评:诗正是这个故事的浓缩。】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语

  想象丰富,合情合理。把贺知章回家乡的经过,通过想象而再现出来,既遵循了原诗的意思,又合理地补充了一些细节,读后觉得文章很有故事性。文章层次清晰,开头概括写了贺知章写这首的时间和目的,然后讲述他回乡的故事,最后写他挥笔写下这首诗,并做为全文的结尾。做到了首尾照应。人物描写也比较生动,如神态描写:“贺知章先是一愣,然后回答道”,“贺知章爽朗地回答”等。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我教孩子们写作
作者:通榆县第二小学五年四班 李沫函

    4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