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回乡偶书改写作文:改写《回乡偶书》

淑贤 1172分享

  一天清晨,一位白发老人回到了家乡,虽然两鬓的头发已经变白了,胡子也白了,但他精神矍铄。他就是大诗人贺知章。【评:开篇交代人物。“精神矍铄”写出了贺知章年岁虽高,但身体硬朗。】

  他一到村口,(就)看见了他小时的那棵大柳树,它垂着长长的柳条,宛如一条条绿色的锦缎。他想起了《咏柳》那首诗,于是他摸着那棵大柳树说:“大柳树呀大柳树,我们是同一年出生的,但我快(可老)死了,而你却还是很年轻!”【评:“一”要和“就”搭配。写村口的大柳树,想到了他的另一首诗歌,构思巧妙。】

  这时,一群孩子跑了过来,看到(是位)一人陌生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感到很好奇,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最后)一个胆大的孩子走了过来,怯生生地问:“老爷爷,您是何方人氏?是不是迷路了?”贺知章一愣,过了好一会才说:“孩子们,我就是这里的人,没错,就是这里的。我的家乡就住在这里。年轻的时候我离家出走想到外面打拼,老了的时候才想到回来看看家乡,告老还乡。”他的话刚一说完,孩子们(就)听出来了他是当地的口音,孩子们更(觉得)好奇了。一个小男孩走出来,疑惑不解地说:“我们怎么没见过你啊?您是不是那个走出家乡去京城当官的人,那个叫贺知章啊?”“是啊,我正是贺知章。”“那京城多么(繁)豪华,为什么不在京城里安家呢?”贺知章想了想说:“我喜欢家乡,所以我才要回到这里。”【评:把“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描写得很具体。】

  “孩子们,你知道我弟弟贺知文的家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知道!”在孩子们的带领下,贺知章来到一座草房前,孩子告诉他这就是他弟弟的家。(贺知章)他走上前,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一声:“弟弟,在吗?”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出来。这位老人一眼就认得出了贺知章,用颤抖的手抱着哥哥。正是岁月不饶人,贺知章离开家乡时,弟弟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可如今也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评:作者凭着想象,添加了贺知章见到弟弟的情景,描写生动感人。】

  贺知章说:“老弟呀,我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在想念家乡的山水,还想你呀!我们家的老房子呢?带我去看看吧!”(弟弟)那个老人说:“好吧,我领你去看看老房子。”【评:再增添一内容:看望老房子。】

  贺知章到了老房子,长叹一声:”唉,56年了,我的老房子依然是那样。”于是他摸摸(这)着看看那,(觉得)还是那么温暖。【评:语言和动作,写出了贺知章对老房子的深厚情感。】

  这时,他拿了毛笔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想了想,又写了《回乡偶书》四个大字(做为这首诗的题目)。【评:交代了诗歌的由来。】

  不久,贺知章在家乡里开办了一所学堂,孩子上学不收学费,好多穷人的孩子都来学习。他把毕生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了家乡的孩子们。从此以后,贺知章过上了他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生活,(在家乡)安度晚年。

  评语

  这篇作文描写生动,内容丰富,作者不但遵循原文,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还增添原诗歌里所没有的内容,那就是回到家乡后,他见到了弟弟,参观了老房子,还开办学堂。增添的这些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也就更加突出了贺知章热爱家乡山水、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感情。不足:有一处没有写清楚,为什么老房子不是弟弟在里面居住,现在做什么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也许家人把老房子捐了出去,成为贺氏家族的祠堂。那样弟弟不在老房子住,也就有了合理性。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我教孩子们写作
作者:通榆县实验小学四年六班 张明宇

    4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