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读后感2020精选600字5篇

钰媚 1162分享

《鲁迅传》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鲁迅的同乡挚友许寿裳所著。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鲁迅传》读后感1

一提及鲁迅,很多人就会露出“厌烦”的神色,并非是因为他的文章难看,而是他过于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生活中。以致一提及他,就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噩梦。正如余华所说,当一个作家成为了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可是,读鲁迅真的过时了吗?鲁迅精神真的过时了吗?今年是鲁迅诞辰136周年,在现存的鲁迅回忆录中,其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最为真实,因此最具有权威性。《鲁迅传》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有趣的鲁迅,他并非我们印象中那般无趣。他写的短评及杂文,自然是不必说的。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不多,《故事新编》我很是喜欢,他对神话故事相当熟悉,改编起来游刃有余又活泼生动。下面说说他与那些怪力怪神的故事:

1

鲁迅19岁时,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成绩名列前茅,尤其爱读小说。鲁迅熟于庄子,又熟于屈子。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也是鲁迅熟读之书。不仅如此,他还搜辑并考证历代小说史料。

郭沫若著《庄子与鲁迅》一文,说鲁迅熟于《庄子》,就其文章中惯用《庄子》的词句摘了好多出来,许寿裳表示这话是确当的。鲁迅还熟于屈子,他采作《彷徨》题词的是: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囿。欲少留此灵瑣兮,曰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许寿裳早年与鲁迅谈天,《离骚》中最爱诵的是哪几句?他便不假思索,答出下面四句: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他认为《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的杰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上,关于《天问》说:

“若求之诗歌,则屈原所赋,尤在《天问》中,多见神话与传说,如‘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昆仑县囿,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鲁迅27岁时,拟创办文艺杂志,最初拟用“赫戏”或“上征”,均采自《离骚》的词句,但觉得不容易使人懂,才决定用“新生”,取新的生命的意思。但后来因为资金不够而没有印,为《河南》杂志撰文,他深深慨叹中国的无声,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如屈原,抱九死无悔之贞,而乏反抗挑战之力,不得不说是国民性缺点之一。有云:

“……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思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无惮,为前任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故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摩罗诗力说》)

2

鲁迅认为释伽牟尼是大哲,他对人生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释伽牟尼大都早已明白启示。但是后来鲁迅说:“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

所以他对于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借用来研究人生观。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他则不然,始终是积极的。

鲁迅读佛经,是受章太炎先生的影响,章先生朝夕必研诵《瑜伽师地论》,悟到大乘法义,才能克服苦难。先生与鲁迅对佛教的思想,归结是不同的:先生主张以佛教救中国,鲁迅则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救中国。

3

鲁迅,许寿裳问他关于《西游记》孙悟空的来历,他答道有可能出自印度的传说,但在唐传奇中,亦可寻出其出处。

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所谓禹“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近远。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这件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历经演化,宋时又传为僧伽降水母,又得吴承恩的描写,遂成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鲁迅的爱好之广泛,知识之渊博,精力之旺盛,研究小说、童话诗、提倡美术、研究金石拓本,还采集和研究植物标本,绝不是我们课本里面那个刻板严肃的鲁迅,而是一个着实有趣得很的老顽童。只是那个年代,比起兴趣爱好,他更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而不是自私地为自己而活,他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

《鲁迅传》读后感2

学生时代,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即是大名鼎鼎的鲁迅。鲁迅文章对难度,能够与跨时代的文言文和纯产出的作文相提并论,足以见学生恐惧程度。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你的恐惧来源于你对它的不了解。学生对鲁迅的恐惧也与此有关。纵观学生12年教育,鲁迅在课文中的出场率几乎数一数二,但学生们对他的了解却只是耳闻阶段。然而,教育对鲁迅的深挖,又不止步于耳闻。所以学生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鲁迅传做得再好,也是对鲁迅研究后的一种作品,总会缺少对鲁迅其人真实可感对触摸。而这种缺少,在许寿裳的《鲁迅传》中,却得到了极大的补充。鲁迅挚友许寿裳的作品,是站在鲁迅身边、对鲁迅所做得回忆。而比较令人熟知的鲁迅传作品、国内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所做的《鲁迅传》,相比之下则缺少了这样的经历和文字的真实可感。

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一讲作者对鲁迅对印象,包括学医、从文、北上、笔名由来的回忆,二讲对鲁迅对评价,精神、德行、人格和思想。这里面,许多鲁迅亲生经历的事情,作者也参与其中。例如鲁迅北上同作者一道时,讲述的“乌龟背过”的趣事,这种轶事发生的环境于巧妙,非亲身经历者所不能叙述。这种事实的记录也成为了本书的一大看点。

在回忆录中,每一篇文章百余字,绝不长篇大论。每个故事,或穿插与鲁迅的对话或书信往来,或摘抄其发表过的文章故事,一切材料显得信手拈来,文字的解读也令人信服。文章中,作者还会将自己的观点等与鲁迅进行比较,从侧面塑造鲁迅的思想与为人处事。这样的写法,使得鲁迅的形象不是研究者眼中的独立单个体,而是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面前有了比较的对象,让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入。

回忆录中,许多小故事也写的非常有趣。例如剪辫、学医等,也许在正式研究中不会大篇幅着墨,但在作者的眼中,确是体现鲁迅风采的绝佳时机。在剪辫事件中,别人需要从鲁迅文字中推断评价,而作者可以直接从当事人的脸上得出论断:“……(剪辫)那种内心的喜悦,无怪不知不觉地表现到脸上来了。”这样的描写,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真实可信。

业内评论说:在现存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寿裳的回忆最为真实,因而最具权威性。因此,不论是作为研究者的辅佐材料,还是热爱鲁迅者的必读书目、学生课外阅读的衍生材料,这本书都可以当作工具书,或是故事书,在闲暇之余翻阅,得到一定的收获。

《鲁迅传》读后感3

一 小时候读鲁迅,是为了完成义务教育,从百草堂一直到刘和珍,大家一致表示不懂,还一直有需要背诵的地方。不懂就开始背诵,别提有多讨厌了,根本记不住。总之,不喜欢,不想看到这个名字。 高中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听那些文化大咖们说不读鲁迅,我们的民族将是何等何等的悲哀,年轻人将是怎样怎样的没有希望云云。 一听这话,我想那可不行,不能让我们的民族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堕落下去,前辈们为我们肩住了命运的闸门,到我们这一代人,垮台了可不成,于是我跑到图书馆去,两块钱办了一张借书证,又交了20块钱的押金,借了一本鲁迅全集,900多页,古老,破旧,开裂,字号要多大有多小,每天孜孜不倦,读着自己所不了解的历史,下课读,上体育课的时候也读。借完后没多久我就换了一副眼镜。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被被一个有民族大义的少年感动到了,感动地眼睛都睁不开了。

其实,故事的真实版本应该是这样的:理科班,每天刷题,改题,考试,能够接到任何的课外书其实都是一种幸福了,不管是谁的全集,读起来都比英语阅读舒服多了,而且你以为我一上来就是去接鲁迅全集的吗?还真不是,我先是借了钱钟书的书,据韩寒说钱钟书的文字非常幽默,我想着能不能借一本笑话书来排解生活中的无聊,结果呢,没有。又去借李敖的书,据说李敖骂人比较凶悍,看看能不能借他的书来发泄一下,结果呢,还是没有,小地方的师资力量就这么被体现了出来。 有鲁迅的全集你看吗?图书馆阿姨这样问我。看,看吧。我想再借下去还是没有阿姨也该烦我了。就这样,我和鲁迅结缘了。

二 鲁迅的文章真的很好。这似乎是一句大废话,中国人都知道。 怎么个好法呢?我有一项自己的总结: 写理,一句顶十句; 写事,一句顶百句; 写人,一句顶千句。 最典型的就是《狂人日记》的开篇:为何赵家的狗多看了我一眼。就这么一句话,无需更多的说明,就把一个被封建制度逼疯了的人写了出来:狗看了他一眼他都如此上心了。不用再写什么偷看女人上厕所之类的话来描述一个人是疯子了。 当你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喜欢上他。在对鲁迅的文字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很自然地,我也喜欢上了鲁迅,喜欢的直接结果是,我没有去图书馆退掉那20块钱的押金,毕业后,这本书一直跟在我身边。有的时候我缺钱了,就安慰自己:就当20块钱买了一件古董吧。 其实呢?我是把那本书当成了一个人,站立在我的面前,当我感觉失落的时候,我总能在书里找得到先生更为失落的时候,与此同时,我也能看到他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 我所得到的,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柱。

三 这几天,读了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的书《鲁迅传》。这本书大致把先生一生当中的狗血历史和反抗的勇气写了一遍。 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他们那个时代虽说是思想解放了,可仍旧不可避免的有些封建礼制的俗套,写的太过文雅了。要是我能够有机会给自己如此伟大的朋友写一本传记的话,一定要让其霸气登场。据李敖讲,有一次鲁迅先生给他爸上课,讲着讲着,直接把书给扔了。这样的鲁迅先生,或许才是后人更加想要看到的。 先生的伟大无需多讲,他真实的样子,才更加难能可贵。作为先生挚友,许先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感谢他的执笔。 四 记得有这么一句诗:从他人的眼中,我们认识了自己。 读一本传记,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更加真实的看清一个人,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除了真实性,猎奇性便是最大的价值。 在鲁迅传中,许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身为一个伟大的人,鲁迅先生身上最为伟大的一对矛盾: “鲁迅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冷静与热烈的双方彻底。” 冷静则器宇深稳明察万物;热烈则中心博爱,自任以天下之重。 说到冷静,先生生活在一个家国皆乱的时代,外有列强的割据,内部是四千年的吃人制度走到了尽头,所有的人,被吃人制度压制得没有了独立的思想,精神麻木,先生有智慧,便站了出来,以最为冷静的眼光来解刨我们的国家。

先生是学解剖学的,经过科学的训练,在理性的指导下,他把国家的大问题分解成了这么三个:

一、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了?

一次,先生在日本看见日本兵当着中国学生的面,枪杀掉被俄国人派到日本做间谍的国人,那些人却是一脸的麻木,仅仅把这当成是一场闹剧,一个个在那里滋滋有味地观看。 先生本来是学医的,小的时候妈妈的病时的恐惧场面,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但看到那样的情况,先生想:把一群病弱的看客给医成茁壮的看客,又有什么价值呢?要医治一个国家,医心的任务远重于医治身体。这也就促成了先生的弃医从文,我们的民族也就多出了一名伟大的斗士。 冷静的最高级境界,或许也就是有发现问题根本的能力。 说到热烈,先生又是极其的深爱着这个国家,是一种博爱,但又细致入微,立言行事,都有极为明确的体现。

先生很早就意识到中国的成年人思想非常的容易固化,一旦中了封建思想的毒,便很难再改正过来,所以他及早呼吁中国的文化界可以”救救孩子们“。 他在北京特地换了一个空敞些的大院子,以供孩子们活动。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他还特地为孩子们开了一张书单,以共他们学习。

生活中,他随时随地能省则省,资助了许多的青年学子,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自己的爱好,只有两样,一是喝茶,另一项则是抽烟。 伟人也会抽烟啊,大家不要见怪,毛主席是烟鬼,鲁迅先生也不弱,据作者的说法,先生一天大概得吸50支左右,够强的吧,现在的很多烟鬼恐怕也只能望尘莫及了,有一次先生为了吸烟,穷得连水都喝不上了。神奇吧,很多的时候,要养育一个伟大的人,真的是需要一片宽容的土壤,来让其自由活动。比如像乔布斯,要不是硅谷那片土地,也就难以有其后来的天才杰作了。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华大地并不宽容,狼烟四起,先生只活了五十多岁。

五先生的极端冷静与极端热烈,造就了其伟大的一生。我想这个也是普通人与先生相比起来最大的一个差异点了。 我们常常会因为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的过度热爱,而失去了对其审视的能力,放纵其,跟随其,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太过冷静,而失去对一件事情的热情,简单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让我们变得多么的无趣! 只有经过热烈的冷静,才是真的冷静,也就是智; 也只有经过冷静的热烈,才是真的热烈,也就是仁。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拥有仁和智。也希望你和我一样,身旁能有一位可以支撑着你走出困境的精神支柱。 向一切的伟大致敬!

《鲁迅传》读后感4

臧克家曾为了纪念一个人作了这样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谁?相信大家都清楚,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

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书名就叫做《鲁迅传》。书本主要将鲁迅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圆里,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这位伟人——一个用爱国心点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的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一生铁血丹心,呼唤光明,为的是能使祖国振兴,人民得到解放。他赶赴日本学医,梦想通过学医医治国人,当发现救治身体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时,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唤醒沉睡在铁笼的麻木的国人。遭遇各种迫害时,他辗转各地,用“韧”的战斗精神来继续为国家服务。就这样,他一生永不停歇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方。为国家,为人民,百折不挠,殚精竭力。

叶圣陶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撒到大众心里。”虽然我们与他相隔几十年,时代也已然不同,但今天的我们依然在传颂他,热爱他。《鲁迅传》这本书让我们更懂得鲁迅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如何做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真正中国人!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鲁迅先生就是那个永远的中国魂啊!

纵观历史,从古到今,像鲁迅这样的为中国的发展付出毕生精力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1910年年仅14岁的周恩来在校长的问题下,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64年和1967年,邓稼先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给国防武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一颗颗爱国之心,不都是铸造成现代强大中国的重要因素吗?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的民族之魂!

柏拉图曾说过:“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即使社会风气变了,人们的思想变了,但我们的这种民族之魂永远都在,我们的这种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过。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才是个人与家庭最大的“梦工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唯有同频共振才能奏出最美的乐曲。习近平爷爷正是怀着这种浓浓的家国情怀,汇聚起亿万家庭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既能温暖家人,更能勇敢地扛起民族复习的伟大理想,这就是新时期的爱国之情,中国魂!

正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我们,要不负先人,不负国望,不负家人,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鲁迅传》读后感5

《鲁迅传》介绍的鲁迅生平跟之前了解的差不多。多了解到鲁迅弃医前文学过当水手,学过挖矿。我最感兴趣的婚姻爱恋着墨不多。突出了鲁迅为了母亲牺牲了自己的婚姻;突出了鲁迅和许广平是真爱,许广平对鲁迅的巨大作用。后世对他俩的爱情多有赞美,我不敢苟同。他俩的幸福是不道德的。不因为他是鲁迅就圣洁了。后面他的文学成就叙述的特别好,专业论文的水平,最后批判道家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我看晕菜了,直接放弃。

鲁迅的文学作品类型很多——小说、杂文、散文、翻译作品、文学理论著作、美术作品。量也很大,几百万字的,让人惊叹。但我对他的敬佩不仅仅是他的高产。我更敬佩的是他思想的深邃,他对社会的责任态度。

在快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冠状肺炎爆发的日子。这是我辈和我父母辈从没有经历的事情。在疫情期间,我们自然天天看新闻,看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看到了病患的坚强、看到了志愿者的付出、看到了政府的掌控一切。但偶尔的偶尔,我们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个武汉人自拍的数尸视频,一个妇女在阳台上敲锣含救命,一个小区在副总理调研时老百姓大喊“假的”,以及方方的“封城日记”。在这次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惊慌、我们恐惧、我们悲伤、我们愤怒,但主旋律是我们应该感谢政府。

很多视频被删了,方方的日记也被以删再删,更有甚者很多人在骂方方,说其胡说八道,说其散播负面情绪,说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单一、但凡有点不一点的观点立刻群起而攻之,扣之以不爱国的帽子,而且语言之低俗,思想之狭隘,令人不忍目睹。

我很迷茫,特别的迷茫。这样真的好吗?这样是对的吗?这个时候我特别怀念鲁迅,我想在当时信息那样闭塞的时代,鲁迅能够把社会看得清清楚楚,能够有目的的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能够把他的观点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他现在还能做到这些吗?

我又想起了阿Q——一个像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已有四千年之久的“沉默国民的灵魂”。阿Q马上就100岁了,现在的阿Q是怎样的呢?




《鲁迅传》读后感2020精选600字5篇相关文章:

巴金《秋》读后感2020最新600字5篇精选文章

四年级《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2020范文【5篇】 

《细米》读后感600字5篇精选2020范文

2020《痛点》读后感600字 

2020西游记读后感600字5篇 

2020《巴黎圣母院》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青花》读后感2020精选5篇 

2020简爱读后感600字个人感悟【5篇】 

    相关文章

    21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