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要怎么进行培养

庄宇 224分享
  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小学阶段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表率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本身的师范行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板书时常潦草、不规范,做题计算马虎、不认真,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养成了不良习惯。所以,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活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理念。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他们在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为接下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与准备:

  1.请尝试把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列出算式。

  第一种:每排( )个,摆成( )排,列式( )。

  第二种:每排( )个,摆成( )排,列式( )。

  第三种:每排( )个,摆成( )排,列式( )。

  2.找出下面两个数的所有因数。

  15的所有因数有( )。

  16的所有因数有( )。

  3.相信你能写出下面几个数的倍数。

  2的倍数有( )。

  3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这样使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种预习作业的具体布置和落实,使传统课堂上的“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之类泛泛而谈的空话得到了落实。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活泼好动,善于表现,很多都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小学课堂中,经常有学生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讲着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而不能认真地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是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这些现象也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新课改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课堂模式,但与此同时,学生抢话、乱插话、不能倾听别人说话的不良习惯,也影响着课堂效率。

  倾听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学会听、乐于听、能听懂等,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有效地进行。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重复我或者其他同伴的话:“刚刚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刚刚某某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并对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对这种好的行为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多思的习惯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勇于钻研,勤于动脑,形成良好的动脑多思习惯。

  1.巧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在课堂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心向。

  2.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探索。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给学生演示,另一方面也应创设机会,让学生有充分操作的机会,培养实际动手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数学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五、创设充足的思考时空,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质疑的习惯

  新课改强调建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敢于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不应“满堂灌”,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更应注意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巧设“矛盾冲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质疑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主题图,培养学生善观察、会言语的习惯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上面有许多与大家生活有关的彩图,都是发生在小学生们身边的一些事情。这里面蕴涵了许多的数学信息,特别是每一单元的主题图,学生乍一看花花绿绿,纷繁复杂,一下子小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刺激了他们的感官,让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与大家朝夕相处。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构建数学模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地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以后,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选择与判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争取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彩图上的情景,用已有的学具来摆一摆,用笔划一划,允许大声说话,争吵。并推荐一位同学在集中发言的时候发言,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在他们发言以后,对他们的发言要做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学会倾听的习惯

  教科书中给我们提供的文本,都是教育专家、学者斟词酌句精心提炼的结果,很适合少儿阅读。抽同学在发表的见解时,让其他的同学注意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要认真思考。其他的同学当听到与自己不一样的看法时,如果别人还在说,千万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因为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在倾听别人的描述时要学会思考,理解别人是怎样利用这些信息来构建数学模型的?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时,同学们在认真观察以后,根据书上提供的“旅游项目价格表”,能提出“坐碰碰车每人3元,10人要多少钱?”或“坐过山车每人10元,16人要多少钱?”…….数字可以说是有10,100,1000……,玩乐的项目也各自不一样,但构建的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这时我再问:“还有谁的想法不一样?”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说:“坐一次过山车可以坐几次旋转木马?”这个问题的结构确实不一样,我当即表扬了他的思路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根据这个思路,同学们又提出在这种数学模型下的数学问题。“数学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并不是要求学生做对几道题,提出几个数学问题而已,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数学思想得到升华,数学思维得到锤炼。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培养学生勤思考、勤动脑的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100条建议》中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们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现在许多同学对待学习浮躁,对其所做的事情不敢承担责任,在家依赖父母,欺骗长辈,在学校说谎骗老师,欺负小同学,待人不诚信等等,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有很多的同学在小时候都已成气候,那就是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知道什么是困难,更不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应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旦遇到困难,便无法适宜。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对待困难时想尽各种办法,越是困难,越是百折不挠。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想尽办法来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本事。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善于“借脑”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一本书的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延长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同学们的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那么就要培養学生“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向别人学习,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利用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利用因特网来辅助学习,可以查询各种有用的资料,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小课题”,研究一些问题,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72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