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要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一、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

  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

  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

  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

  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

  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

  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

  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夜工作》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

  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一、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抓住本课的重点、难点展开提问。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质疑和认知发生,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浅恰当,难易适中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育规律,尤其是要对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面有所了解,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如《一个降落伞包》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还有小扬眉。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课文的思路是“飞机遇险——周恩来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飞机脱险了”,根据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

  (2)在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小扬眉没有伞包,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

  (3)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些动作是在短时间里进行的?

  (4)从这些语句中,反映了周恩来同志怎样的崇高品质?

  从以上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德。

  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巧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真空”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回答摸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没有实际价值,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

  而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注意问题的质量,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设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设计:

  1、抓矛盾点。语文教师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不乏有表现种种矛盾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矛盾点,抓住学生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发现的种种矛盾,结合学生对知识层面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2、抓重难点。作为一名教师,研究教材是上好每堂课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专研教材,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因此,我拿到一册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弄清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儿,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没有联系,单元的哪些部分是要重点教学的,哪些部分是可以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自主或合作完成的;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成竹在胸,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经过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把全班同学的精神和兴趣吸引过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但要如何来设计这些既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太过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信心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创新延展,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若能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两个能使学生继续思考的延展性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选合适的方式求解,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73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