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教好小学数学

庄宇 224分享

  对很多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是他们最为头疼的科目,这就需要老师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注重数学学习兴趣激发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趋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个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设计课堂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国内外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可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

  例1: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内容时,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火车、电梯、缆车和风扇、螺旋桨、钟摆运动的实物图,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想象它们的运动,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中我用视频依次播放火车、电梯、缆车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画面,让学生边看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初步体会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深刻体会平移和旋转不同的运动特点。这样的动态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的过程中建立了清晰的平移和旋转概念。

  例2:我在数学教学中曾这样尝试过,组织学生批改作业。我对每小组轮流面批一份作业,并让受面批的这位学生知道“他所做错的作业为什么出错”,然后让这个学生去修改本组下一个同学的作业,再让下一个同学批改再下一个同学的作业。通过我教你、你帮他、他问你、你思考、他思考的活动,学生带着兴趣参与,积极投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做、评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情趣,更促进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自强、上进、集体荣誉感等素质的提高。

  二、突出合作学习意识培养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必须树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给足交流探讨的时间,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在友好的合作实践、热烈的讨论辨别中,让学生养成勤于合作的习惯,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培养合作精神。例:设计“认识物体”一节教学内容: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强化数学运用能力训练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让学生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入口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 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差,形象具体的思维占优势等特点,课堂上利用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一天,孙悟空把大小相同的三块饼分给师傅和师弟们吃。他先拿一块饼给师傅。师傅却说:“悟空,先给我半块吧,那半块留下来,免得路上挨饿。”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师傅1份。猪八戒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猪八戒2份。沙僧一看,急着说:“师兄,每天都是我挑行李,我出力多,我要3份。”孙悟空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沙僧3份。猪八戒看见了,气得大叫:“师兄偏心!我要4份!”当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谁分得最多吗?孙悟空这样分公平吗?猪八戒要4份,孙悟空该怎样分呢?”由于故事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学生积极发言,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与学中。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将授课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接触数学,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奥运会跳水比赛的成绩,出示了1号选手的比赛成绩。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1号选手的比赛结果,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我提出根据比赛规定的评分要求,选手的比赛成绩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很容易判断出比赛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根据什么判断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呢?”顿时,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欢乐。因此,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体验,拉进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新鲜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去探究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促进教学多元化

  实践出真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便会产生更深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能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我指导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表示的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着极高的学习热情,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通过举一反三,对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又如: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先准备好1米长的绳子,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动手从课堂中找到长1米的物品,感知一下1米的长度,结果学生都能找到课桌长1米、门宽1米等。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去感受1米的长度比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解释更有效果,既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好。

  四 引入课堂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些游戏,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有机结合,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课堂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熏陶了数学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授“乘法口诀”时,我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4组,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记分数,以积分多为胜。教学中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传口令”、“找朋友”、“小猫钓鱼”、“邮递员送信”、“小医生给果树看病”、“摘苹果”、“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活动。

    72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