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个人成长的心情随笔摘录(三)-读书(2)

春燕2 1172分享

  好,回归到本书,说几个特别有趣且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应用。

  (1)“逆毛捋”比“顺毛捋”更有效

  丹尼尔在《思考:快与慢》中有提到一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就是“框架效应”,也就是说,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个“框架效应”,与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渴望的“社会认同倾向”碰撞,然后又加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点点小叛逆、渴望与众不同,这三个因素相互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类似查理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倾向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绝佳的应用实例,那就是,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行为,那么,你就得从“违背”他心目中的社会规范的角度去遣词造句,这样做的效果比“顺应”的角度更见效。

  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受众事先并不知道某个行为的社会规范是怎样时,你需要做的就是,首先告诉人们关于某个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什么,然后描述那些“违背”这个规范的人具备什么特质。

  比如,新员工第一次到公司报道,根本不知道这个公司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怎样的,比如每天上下班都必须打卡。

  这个时候如果想让新员工更遵守这个规则,那就可以在入职培训时介绍完这个规则之后,强调“如果不能做到每天上下班打卡,就会对你所在的部门产生巨大影响”。

  这样的解释,比强调“每天上班打卡,是我们公司必须遵守的日常规范”,执行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种情况,受众事先已经对“某个行为是否常见”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时,你在思考如何措辞之前,一定要先完成一个很小却十分重要的任务:先思考一下受众对相关社会规范的认知状态,然后再把某种特质与违反该规范的人关联起来。

  比如,你是部门经理,你希望下属们能够养成守时的好习惯。那么你就需要先去调查一下大家对“开会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的印象。

  如果大家的印象是这个问题经常发生,那么你在传达信息时,就应该强调“能够按时开会的员工具备哪些积极正面的特质”。

  如果大家认为,开会迟到这个事儿其实并不常见,那么你的沟通重点应该调整为“迟到的人有哪些负面特质”。

  这个方法真的超级实用,涉及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只是调整一下表述的方式,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沟通效果。

  强烈建议用起来。

  (2)你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最被戳中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你最近的计划是减肥,每天要辛苦去健身房、主食都换成健康沙拉,你会不会被自己的坚持给感动到?然后点完了沙拉,还会给自己点个甜品之类的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姐看到你在点头了,是的,姐也是这样。

  每次练完普拉提,姐都会好好吃一顿,再不济,也会点个蛋糕之类的,美其名曰“犒劳”、“有进有出生活才健康”,然后,结果就是,体重一点都木有减(捂脸)。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是被这个“心安理得”效应给左右了。

  什么是“心安理得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采取了一个积极的行为之后,就会心安理得地松懈下来,不再去做另一个积极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

  >>>下一页更多精彩“二姐个人成长的心情随笔摘录(三)-读书”

二姐个人成长的心情随笔摘录(三)-读书(2)

好,回归到本书,说几个特别有趣且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应用。 (1)“逆毛捋”比“顺毛捋”更有效 丹尼尔在《思考:快与慢》中有提到一个心理学的基本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4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