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词语故事分享

小黄 1172分享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小偏整理了趣味语文词语故事分享,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趣味语文词语故事分享

-01-

说“文”解“字”

人们一提到“文字”,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文”与“字”无别,“文”就是“字”,“字”就是“文”。其实,“文”与“字”有别呢。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字,乳也,从子在下,子亦声。”意思是说,“文”是依照事物形状而造出的各式各样的独体符号,呈纵横曲直交互错杂之状。 “字”,其本义是女人生孩子的意思。故曰“从子在宀下。”“宀”是房屋的象形,“子”是小孩。引申就是孳乳各式各样的合体符号。

凡是独体字,如日、月、山、川一类,就是“文”,这类字拆开后是一个个构字部件;凡是合体字,如海、阔、烟、波一类,就是“字”,这类字拆开后仍是一个个独体字。

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字”变成了一个词,“文”与“字”的意思差别也就无需追究了。

-02-

汉字妙解

且说民国初年,北大教授辜鸿铭既说英语,讲英国文学,又鼓吹封建礼教,力斥西方文化,怪僻而诙谐,且喜解字。辜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一次辜老为两位美国女士解“妾”字云:“妾即立女,为男子倦时作手靠也。”美国女士忿然作色反驳曰:“女子倦时又何尝不可将男子作手靠?!”辜先生从容答曰:“你曾见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但世上岂有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民国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深受学生爱戴。某次师生联欢会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十分钟”一项。竺可桢感到联欢会训话有煞风景,就是“训话”时解“训”字曰:“训字从言从川,信口开河是也。”师生大笑。 某语文老师给学生讲解“商”字时说: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做生意的人很会讲话。比如你买衣服嫌大了,他说缩缩水刚好;你嫌小了,他又说撑撑就大了,正合适。故“商”字内从“八口”。时隔不久,有学生作业中把“商”字写成“啇”字,老师罚他重写一百次,学生就不服了:古时商人八张嘴,现在商人加上音箱、喇叭不是十张嘴吗?学生耍滑狡辨,老师一时竟也回答不上。

至于王安石的《字书》利用会意法,给很多字作新解读,比如”人言为信,人立为位,人为为伪“,诸如此类,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波者水之皮也“则有些牵强附会,难怪苏轼嘲讽他”滑者水之骨也“。

-03-

错字雅趣

你有没有因错写字句而造成工作失误的例子?但在某种情况下,故意写错或巧补趣填一字一句,却不失雅趣。 费新我先生一次对客挥写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时,不留神漏掉一个“话”字,旁观者面呈惋惜之情。费先生略思片刻,便坦然自若在诗后用小字补了“酒后失话”四字,可谓一语双关,高明之极!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了“话”字,以示阙如;又表示歉意,酒后失误,敬请包涵。巧补漏字,顿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大军阀张作霖应邀参加一个酒会。席间有个日本名流拿出笔墨请张题辞。因他听说张大字识得一箩筐,意欲让其当众出丑。不料,张作霖胸有成竹,挥笔写了个大大的“虎”字,然后落款“张作霖手黑”。秘书一看,忙小声提醒:大帅,您的“墨”字少了个“土”,成“手黑”了。张作霖把眼一瞪,掷笔而起:我还不知道这“墨”字下面有个“土”?这是写给人家看的,不能让他带走“土”!对日本人还真是“寸土不让”!

杭州西湖苏堤南段西侧,有一处以花、港、鱼为特色的著名景点,它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在红鱼池畔,立有一通康熙御笔亲题的“花港观鱼”石碑。本来,它与康熙所题的其它十景碑一样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却因“魚”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三点,成了是非口舌的场所。 请听导游的解说:“大家知道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魚’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逢火必死。康熙爷笃信佛教,有好生之德,他不忍见鱼在火上烧烤,便将‘魚’字底部的四点有意错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 应该说,这种说法颇有些悲悯情怀和生态意识。但是我想,倘若康熙皇帝泉下有知,定然不会同意的,因为明摆着就是说他不通“小学”(文字学)嘛。此种“揣度圣意”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好。 其实,不仅康熙皇帝,他的孙子乾隆也这样写过。在北京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里,有一座乾隆御题的知鱼桥,那“魚”字下部也是三点。照导游的逻辑,莫非乾隆也像他爷爷一样有好生之德,不忍鱼在火上烧烤吗?。“魚”下四点与火没有关系,那么,康熙为何要写三点的“魚”字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康熙所书字体为行书。行书与楷书的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有牵丝映带,为此,就要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和减省笔画,以便快捷书写,故将“魚”下四点减省为三点。

-04-别字祸福

据说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乃花花纨裤子弟。虽然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举,直步青云。 这年正好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该生满脸大汗,手足无措,实在“腹内原来草莽”。小子灵机一动:我乃李鸿章大人的亲戚,将此层关系写在考卷上,考官敢不录取?于是喜乐提乐,在考卷未尾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可笑他“戚”字不会写,竟写成了“妻”字。 主考官为人正直,看到这文脉不通的试卷,本想扔在一旁不再理会,忽见未尾一行小字,好笑好气。于是提笔在旁边加注:故,吾不敢娶(取)! 小子猖狂,然也未损毫毛。话说嘉靖十九年状元龙汝言就没这么轻松了。状元公在校对《高宗实录》时,没有校正“高宗绝(本为纯)皇帝”的错字,被革职永不叙用。明永乐二十二年,初拟状元是孙日恭。明成祖看见“日恭”竖写像“暴”字,结果降为探花。 当然,有时也可以一字解围。清穆宗载淳小时不喜读书,老师说重了,载淳便嚎淘大哭,无法劝止。老师灵机一动,翻出《孟子》中“君子不器”,用手掩住“器”字下半,要他读“君子不哭”。既为圣人之言,当然要听的,一字解除先生窘境,善莫大焉。

宋朝有一秀才,文章写得很出色,进京考中了状元。宋仁宗赵祯特意召见,并与他谈论作文之理。秀才对答如流,仁宗龙颜大悦。但是当仁宗问到秀才答卷中为何把“唯”字的“口”旁写成“厶”时,秀才答道:这两个字旁可以通用。仁宗当即写了几个字:吉去,吴矣,吕台。写完后递给秀才:卿说可以通用,用这几对字给朕念一念,讲一讲。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仁宗站起来怒气冲冲:下再来应试吧。因一字之误而断送了大好前程,不可不严谨也。

雍正四年,江西正考官查嗣庭用《诗经》上的“维民新止”命题。他的政敌马上向雍正皇帝奏了一本,说“维、止”乃“雍正”二字去了头,是利用试题恶毒攻击皇上。正在为巩固帝位而大肆排除异己的雍正帝立即下令逮捕了查嗣庭并抄了家。查在狱中被折磨而死后,还被戮尸,儿子被杀,妻子被流放,下场极其悲惨。其实这是最大的文字冤狱。“雍”字去头并不是“维”,“雍”从“乡”不从“纟”。这是属于有意陷害的错析字。

1936年,大学入学考试理科国文题目是《拟南粤王复汉文帝书》,并附有汉文帝遣南粤王赵佗原文。一个考生在试卷上写了几个大字:“汉文帝三字仿佛故识,但不知是汉高祖后代贤孙。若南粤王赵他,则素昧平生,无从说起。且回去用功,明年再见。”阅卷先生在上面也批了一首诗:“汉高文帝爸,赵佗不是他。今年既不中,明年再来吧。”也算吐了口郁闷之气。

-05- 拆字闲谈

宋朝刘一止作了一首“拆字诗”赠友人: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每句都有其中一个字拆成两个字来凑成一个句子。

吴文英词《声声慢》有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的也是拆字法。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朝纲败坏,首都洛阳城内童谣四起: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久,董卓就败亡了。正应了“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卓”字。看来,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的名字编成歌谣,可以把他唱衰,功效胜过暗地里扎针木偶人。

继续说故事。晋朝嵇康和吕安要好,有一次吕安来看嵇康,可未遇。他哥哥嵇喜来接待,吕安连门都不进,只在门上书个“凤”字走人。嵇喜大喜,以为评价挺高。殊不知“凤”字繁体乃“凡鸟”二字合成,吕安是在讽刺他是庸才呢。故后来把“题凤”喻高贵者来访,如唐代钱起诗:忽看童子把花处,始愧夕郎题凤来。《红楼梦》“凡鸟都从未世来”,就是指王熙凤。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在酒肆与一监生对席。得知监生是重庆人,就属词曰: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监生则脱口而对: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次日朱元璋召见该监生,并诏其为按察史。对一则小小酒令,竟获此意外之喜。敢情监生身怀相面绝技? 如此说来,懂得一点拆字之法,其实也不算多余。一个秀才故意问和尚:“秃驴的秃字怎样写?”和尚回答:“把秀才的秀字屁股略为弯转一下就是。”列位看官,你看看人家,想嘲笑和尚的秀才反被和尚嘲笑,自取其辱。 -06-汉字最美

著名诗人刘湛秋曾写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现摘录一段: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创造赞叹不已。......

汉语只有四百多个音节,而英语则多达一万个以上。汉语每个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四声),声调变化规律有序,而英语音节声调变化则复杂得多。因此有人预言:汉语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成为21世纪的第一语言。

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不外乎就是这3点

1、多读,就是反复读。

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2、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

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3、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16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