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梓炫0分享

观后感的文章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一)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二)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风俗画,属于国宝级文物。

展开清明上河图,一下子密密麻麻的人群就映入眼帘。感觉想要找一个人,简直就是海底捞针。城内热闹的集市上,人流如织,各种情景数不胜数。

集市的这头,一个年轻的小伙儿,扛着一大筐苹果边走边吆喝:“卖苹果喽!一斤两钱喽!不甜不要钱喽!”一个老头儿,戴着官府的帽子,嘴上叼着烟斗,翘着脚,坐在马车上,悠闲地逛来逛去。一个小孩儿,光着屁股淘气地在路上跑着,后面跟着一个老大娘追着,张牙舞爪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正痴痴地盯着路边的一个小吃摊儿,馋得忍不住把手指放到嘴边。

集市的那边,一群学徒,一手举着一本书,另一手背在身后,头抬得高高的,边走边读着,样子有点像高傲的大公鸡。还有一位先生模样的人,站在桌子上,激情地演说着什么,围观的人群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应和着。

集市的一段路上,有两个抬轿子的,那轿子的木架都已经被压弯了。可想而知,轿子里头坐的肯定是一位肥胖的重量级人物。那两个轿夫,气喘吁吁的,汗水早已把薄薄的衣衫给浸湿了。还有五六匹马并排拉着一大车货物,马夫正在挥动着手中的马鞭,好像急着把货物赶紧送到商铺。

我的眼光突然被一座大拱桥吸引了。只见桥上宽大厚实的石板路,桥两边满是各种各样的小地摊儿。在我看来,地摊上摆着的那些都是精致的小古玩,有三十六计的竹简,有精美图案的扇子,有雕刻精致的手镯,还有雅致的青铜小香炉,真让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这些情景只是长长画卷上的九牛一毛,但我仅仅看这一小段集市上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各种建筑、各种情景,我就已经感觉仿佛置身于当年繁华的街头,仿佛看见了北宋都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繁荣景象。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三)

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也就是首都)汴梁(也叫开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八百多年了,到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张择端为了画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撑船准备划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准备赚一大笔钱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给人算命的道士,有走江湖为人治病的医生,有摆小摊卖小东西的摊贩,有坐轿子别人让路的官吏和十年寒窗苦读才中状元的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画上面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波斯人,他们与众不同的衣着在画中很是显眼。我想,他们应该是来我国朝拜或者搞点贸易的吧。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画上的招牌也很多,有作坊、酒楼、茶馆……

画上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坐着轿子,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经济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

你看,张择端画的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四)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否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能否强盛的根本,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帆,独领风骚。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印刷术早已在古代就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这四大发明是中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

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动物是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世界上又没有龙这一动物,而龙又是哪儿来的呢?这一个问题我在心里揣摩了甚久。后来上历史课的时候。才听老师是:“龙是在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各自信仰的动物身体上取下一部分组成的。例如:龙身上的龙鳞就是因为有的民族信仰的动物是鱼,则取下鱼鳞的那一部分,身子则是蛇身,头上的角是鹿角。就这样,一个民族取下一部分,拼合起来就组成了龙。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的象征。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有故宫博物院,有颐和园,有圆明园遗址,还有蜿蜒的万里长城……

故宫博物院,据历史记载,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里面有许多历史的珍宝,是不可用金钱衡量的,因为他是历史的见证。

圆明园,被雨果先生称为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恍若月宫,塔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但是这个奇迹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一提起“长城”二字,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热血沸腾,雄伟的万里长城盘踞在巍峨的山脉上,他是中华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曾在一本厚厚的《史册》上见到一个关于长城的典故——孟姜女哭长城。这是一则动人的故事。也是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

我们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扫墓还不可生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这些都是因何而来的呢?这些当然是要归哲于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

作为新时代的__,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中华文化,去发扬中华文化,同学们,大家携起手来让我们中华文化更加的璀璨夺目吧!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五)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琴,棋,书,画。而我最爱的是————画。在中国发展而来的画,自然的被称为国画。我最爱的就是这门艺术。

国画,是我国艺术精髓。因为东西方的文化不同,所以艺术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东方艺术是可以为诗的,西方艺术是可以为剧的。而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方油画重形似。由此可见,中国画是一门趣味深远的一门艺术。

中国画特别精深。为什么呢?因为画国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轻,重之分。在下笔之前,你要想好这笔应该落在哪个位置,该怎么落,这才是关键。

初学国画时,我连拿笔都不会。画画时也体会不到老师到底是在干什么画的时候也就乱画一通。画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一年后,我虽然还达不到老师的水平。可已经能把国画画得中看了。也能把指定的某样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了。可是我有一个缺点,就是急躁。老师一画,我就开始画老师在说画的方法的时候我也不注意听,画出的画还是很难看。正式比赛的时候,我虽然能聚精会神地画,但平时还是不能发挥出太好的状态。老师多次说我的这个不足,使我渐渐地改正了这个缺点。

我还有一个不足,就是画画的时候一遇到困难就去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告诉我的话,我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生气。一直到老师告诉我为止,我才恢复脸上的笑容。但是老师告诉我,许多困难需要自己克服。是的,如果我喜欢国画,我就不会惧怕和国画有关的任何挫折。我一定会加油的!

国画,诗人写不出你的妙,雕塑家刻不出你的真;而我,能用笔表现出你的美丽身姿。

我爱国画!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六)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可有细细品味过?你可曾欣赏过那入木三分大气磅礴的书法,可曾品味过那耐人寻味的诗词歌赋,可曾游览过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可曾听过那声情并茂的戏曲?那传统而古老的节日你真的了解吗?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事实的确如此,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根源,我认为这“根源”有两个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汉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与追求。而文字正是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它体现出来的,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上古便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们便开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统一文字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间的风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华文化也开始变得繁荣。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编写的《史记》第一次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连接起来,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保存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汉字的字形也在悄然变化着。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汉字大体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变化过程,流传至今,而我大华夏的文明也乘着汉字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里乘风破浪,一直向前。

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也通过民俗文化表现出来。“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一些传统节日像元宵节总少不了这一活动。所谓“灯谜”,就是写在灯上的字谜,因为想猜出谜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仿佛林中射虎,于是又有着“灯虎”的别称。这种活动出现的原因与汉字独特的构成是分不开的。像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汉字的构字法,根据这种特点,人们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通过拆字等方式让答案藏于字里行间,可谓是妙不可言。就算原来看不太懂,经由旁人稍稍点拨,细细一想便能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联也是汉字一大特色,和汉字中的多音字结合起来竟别有一般风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对联:“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乐乐乐师之心”。你看这对联构思精妙,对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这得益于汉字独特的发音与不同读音的表意,若将英文比作条形码,那么中文就是二维码,它较之于英文显得更为复杂。

但我认为汉字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书写。少有的文字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而汉字却自成一派。它的应用广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无不体现着先民的智慧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在汉字的构造中时隐时现。从春联、倒“福”到招财进宝,甚至洞房里的“囍”字,灵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汉字就像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是活“化石”,所以我认为了解汉字的演变就像在了解中国的历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镌刻在一块块古朴的龟甲兽骨上,一个字可以说就是一幅画,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汉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简笔画”,研究汉字的演变不但有趣还能从中加深对它的理解。总之,书法将实用、艺术、哲学融为一体的形式就是书法独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汉字来头可不简单。它诞生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满活力,历久弥新。汉字有很强的包容性。任何外国的诗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翻译成中文都不只一个版本,像什么“直译版”、“意译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译为中文后,既符合原意,又有着一丝韵味。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诗词歌赋很难准确译为英文或是其他语言,翻译后的往往过于直白,以至于失了原有意境。中国古诗词讲究押韵,常用意象来对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渲染与烘托,有些还讲究对仗,对结构和字数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人读起来会有独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水天一色间,有落霞的余晖,也有孤雁遨游其间,显得如诗如画,这是何等的逍遥,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也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世界,也不由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话,传说着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洞,嫦娥奔广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执干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仅存的太阳直到生命尽头……那时的人们有着这些奇异想象,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与之抗争的意志。这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中。尤记昔时的竹林里有个怪异的青年,名为嵇康,他在临刑前,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他以雅的姿态平静的面对死亡;也记得大唐的诗仙,仗剑天涯,明月相伴,与诗酒度过年华,唱着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们这种潇洒这种风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不怕困境,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老庄讲着道法自然,孔子说着有教无类,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从“上善若水”到“厚德载物”,也告诉我们“大道至简”“大智若愚”的道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都是有启发的。古人还说过,君子应自强不息,天道酬勤,行成于思。从中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了。

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是民族的瑰宝,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它无愧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2022年最新《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2《花开中国》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5篇

最新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感悟5篇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2022央视《花开中国》观后感5篇

2022《花开中国》特别节目观后感5篇

2022冬奥中国年观后感作文6篇

2022冬奥中国年特别节目观后感6篇

2022冬奥中国年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及心得10篇精选

    342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