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2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

2022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

福萍21141分享

2022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5篇

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篇一

脱贫攻坚“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走在铺满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回望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小康梦,今朝一举梦圆。时间如惊鸿一瞥,短短8年的时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以坚定不移的勇气、奋发有为的斗志、苦干实干的姿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看到党中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庄重承诺,看到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感人至深的帮扶场景,看到每一名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绘就苍生大爱的盛世图景。“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亿万人民成功打赢脱贫的背后,凸显的是每一名扶贫干部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夙夜在公,发扬钉钉子精神,想办法、找路子,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是他们身体力行最多的事,他们用生命的灯火为“亲人”照亮摆脱贫困的天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总书记的话始终鞭策和激励着每一名参与到这场大战中的人们,他们身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增收,都在为这人间奇迹贡献无穷的力量。

信心如虹,担子在身,书写无愧人民的扶贫华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本就困难重重的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众多扶贫工作人员的磨砺与考验。如何破除这“拦路虎”,他们始终坚守在脱贫一线,以身许国,用热血诠释心中的信仰。四川凉山州扶贫干部蒋富安曾说:“我的快乐来源就是乡亲淳朴的问候和充满希望的眼神”,他将村民的事一件件地记,一件件地办,却忘记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四川省古蔺县扶贫干部将自己和人民比喻成种子和土地,在群众中深根发芽,将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为群众送电视机的扶贫路上;时代楷模黄文秀为走她心中的长征路,替百坭村申请道路硬化项目,新建蓄水池,转变传统砂糖橘产业模式,实现了百坭村的凤凰涅槃,却将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了那个大雨滂沱的晚上。正是因为他们的一往无前,无私奉献,才带领人民群众赢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决心如铁,责任在心,勾勒乡村振兴的宏伟轮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起点,我们既要不断巩固深化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更要以此为基,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基础、打底子、通路子,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村庄的高颜值和表子,还要注重村民的钱袋子和里子,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不断为乡村振兴输入持久的动能。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1921年到2021年,党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GDP迈上了100万亿元大关,未来的我们更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创造出更加璀璨的华夏文明。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篇二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图卷”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为乡村振兴工作明确目标、强调重点、指引方向。

乡村自古就是诗人墨客栖居安放乡愁之所,它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快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致,更是当今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要阵地。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壮美图卷”,让产业兴起来、让人才旺起来、让生态美起来,以此顺应亿万农民期待,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巩固开拓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下农村工作重点课题。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坚持市场化道路、科学性运作。要以农村供给侧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实现“小木耳”也是“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千城一面”。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发掘,与地理、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山水景观的绘就“秀丽山水”图,有庄园景观的绘就“幸福庄园”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真正的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实现“面子”与“里子”的双丰收。

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更是如此。发挥人才力量,首先要“聚集”人才,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科学引进外部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其次要“培育”人才,新业态的出现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精农业”的“新农人”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当地产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对有一定农业技能基础的农民开展精细化培训,如网店开设、品牌打造、物流管理等;同时,加强资源利用,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后要“用好”人才,确保“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使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要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好班子”、选择“好路子”,以此凝心聚力,让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支撑。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以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要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厕所革命”,杜绝“污水排放”,严管“秸秆焚烧”,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监督管理与群众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效能树立信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按照乡村振兴五大要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绘就美丽的乡村振兴“壮美图卷”,它将展现给亿万农民的是一个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未来。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篇三

在“全国脱贫攻坚奖”里深悟决胜“密码”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汇聚决战决胜磅礴伟力,10月1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表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决定》,授予丁建华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授予王小权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授予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称号,授予马树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称号,授予北京尤迈慈善基金会等49个单位“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

这是个鼓舞人心的决定,值得每一个参与脱贫攻坚战的个人和组织感到自豪,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键时期更是催人奋进。这些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和组织创新奖的荣获者,犹如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给予我们深刻启迪,指引着我们探寻决胜脱贫的“密码”。

决胜脱贫的“密码”是“奋进”。“年轻就是本钱,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这是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杨宁的脱贫战斗宣言。唯奋进,胜利才会眷顾。正是杨宁这样的奋进,才成就了村民紫黑香糯米大丰收,成就了广西融水安陲乡江门村整村脱贫。狭路相逢勇者胜。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茬,更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硬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功,不断砥砺奋进。唯奋进,才能实现梦想。马金莲、王万才、王昭权和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等,他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服输,靠着奋进不仅脱了贫,实现了富,更成为了致富带头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脱贫的路上要不断涵养,不断激发群众自立自强实现小康的奋进意识,不断升华人生“坐标”。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牢记:“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决胜脱贫的“密码”是“贡献”。如果有人要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要拿什么贡献给我热爱的乡村故土、贡献给我亲爱的父老乡亲?是支月英拿来的“一生只为一事来”的信念;是韩宇南三次驻村坚守,自掏5万多元购买辣椒种子给村民,妻子潘丽英也自发加入扶贫队伍;是像王小权和糜林那样为脱贫事业贡献出了生命……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更需要向这样的“贡献”学习,更需要贡献坚定执着、持之以恒,贡献尽己所能、全力以赴,贡献无所畏惧、不怕牺牲。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贡献。在脱贫的路上,每个人的贡献都加注着脱贫攻坚的胜局,哪怕是再微小的贡献,只要全社会勠力同心,真心帮扶,最终都会成为磅礴时代的贡献。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一切。

决胜脱贫的“密码”是“奉献”。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不驻村,心系脱贫的扶贫干部。他们积极与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结对,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倾尽已积累的各方面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募得创业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加入教育扶贫,为扶贫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用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用行动换来了群众奔向致富的大道,推动了全体人民不断向共同富裕迈进。最是奉献动人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无我”奉献,越要有“不负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越浓厚,越能凝聚合力,越能唤起众志成城拔穷根,朝着更美好生活奋斗的意志。

决胜脱贫的“密码”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场历史性的创新探索。在脱贫攻坚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三三联动”抓党建促脱贫等组织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培训就业+无偿对无劳动力贫困户分红”等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共建模式创新、“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贫模式创新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成效,越要因地制宜坚定走好扶贫脱贫创新之路。要通过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创新还要注重长远和接续。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实现群众长期增收,让群众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篇四

党员干部“春耕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种才会有收获,付出才会有好结果。春暖花开日,正是奋斗时,岁末年初是谋划年度工作的“窗口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全面展开全年各项工作,以实干为犁,用汗水浇灌,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力争各项工作实现“开门红”。

勤“培土”。部分干部工作缺乏积极性,存在“不督查不动弹”的问题,认为年初距离年终考核时间还长,散漫、拖延、懈怠的情绪滋生。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将责任担当主动扛起来,把各项工作往前赶。行动上的怠惰源于思想上的松懈,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培养学习的自觉性,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要积极学习党史、参与党史教育,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奋斗精神贯穿始终,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愿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党员干部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时刻绷紧“责任”这根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常“施肥”。人民群众是开展工作的源头活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再好的工作设想都是镜花水月。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老师,基层一线是党员干部拼搏奋斗的主战场。工作没有方向,问需于民,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破题思路匮乏,问计于民,从群众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汇聚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工作推进遭遇梗阻,问效于民,前期工作中哪些举措取得了实效,得到群众认可,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群众不满意,在群众的“好差评”中优化思路、明确方向。

勇“拓荒”。我们有部分干部安于现状,干事创业劲头不足,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爱学习、拒绝创新,拒绝走出工作“舒适区”,存在甘居“中游”的思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发扬新时代的“三牛精神”,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投身于工作,坚持迎难而上,专挑“硬骨头”啃。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党员干部要勇担重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争先,发扬“闯”“创”“干”的精神,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中的新起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员干部当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接过历史接力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光发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篇五

脱贫攻坚换新颜 不破“穷根”终不还

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研究和部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脱他几层皮”的担当和“干成一番事”的拼搏精神,确保坚决打赢“最后一公里”的脱贫攻坚战。

幸福生活靠奋斗,以“示范带动”树信心。示范的标杆不仅要立在群众眼里,更要深深扎根在贫困群众心中,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他们自我脱贫的意愿和主动性。要以脱贫致富典范为引导,大力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致富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与其“牵”着贫困群众走,还不如以成功例子为激励,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他们看到脱贫致富是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大有希望。不断利用群众大会、坝坝会等方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利用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平台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语言和事例讲好脱贫故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在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或少得的氛围中,灵活运用帮扶方式,建立健全收益与劳动挂钩机制,让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贫困群众能够获得更多实惠,以此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性思想转变。

坚定理想破藩篱,以“行胜于言”凝共识。要设身处地站稳贫困群众的立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帮扶举措。在以前的一些的扶贫工作中,部分帮扶单位和个人把扶贫工作简单理解为“给钱给物”似的“大包大揽”,可能会产生一时的成效,但细细思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如此“扶贫举措”,犹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岂能实现贫困群众的真脱贫、脱真贫,还易助长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转变过去陈旧的扶贫方式,建立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要深入调查研究导致贫困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来“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入户走访,对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家庭情况、自身意愿和特长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切不能南辕北辙,造成帮扶帮扶“越帮越负”的误区,制定的各项措施更要符合政策要求,不搞大而化之、拍脑袋决策。

真抓实干见成效,以“授人以渔”谋发展。唯有产业发展,方可实现长久脱贫,真正迈上致富道路。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贫困群众有组织地参与脱贫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以扶贫企业、专业农民合作社为龙头,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推广机构进入服务链条,对有技术需求的贫困户,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提高贫困群众的技术增收能力。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等集体资源入股等方式,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取收益,紧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实际要求,进行产业植入和技术帮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中,积极给予一定公益性工作岗位,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无论是“树信心”“凝共识”还是“谋发展”,都是为了打通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撑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决态度,为贫困群众的小康之路“保驾护航”,让贫困群众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最终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奋斗目标。


2021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和启示相关文章: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体会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看心得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感悟

2021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观后感心得五篇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学习心得

天津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体会心得五篇

2021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心得体会

观2021天津开学第一课有感心得五篇

2021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学习心得5篇2021

    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