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0篇最新

淑娟1168分享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今天小编整理了《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0篇最新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0篇最新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2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然而,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很多老百姓因为____,大打出手,争得头破血流,这是典型的“等靠要”思想,是要坚决杜绝根治的顽疾。所谓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在政府系列扶贫政策的惠及下,老百姓凭借“打铁还靠本身硬”的主体意识,快速脱贫致富。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3

近日,贵州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组织各支部集中观看《十八洞村》电影。我作为实习学生,有幸参加观看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电影以十八洞村村民杨英俊的扶贫思想变化为主线,讲述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杨英俊带领家人脱贫致富并投身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的故事。这让我联想到,20__年11月,__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在十八洞村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不仅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根本方向,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在参加法律事务处党支部重温___报告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美好愿望与苦心规划,明白了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不仅体会到了扶贫工作人员的艰苦,更加敬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今天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我曾经感到迷茫,直到学习了党的___报告,让我有了人生前进的目标,坚定了作为一名法律人应该坚守的使命。今后,我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的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4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__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5

观看《十八洞村》电影这天,天公并不作美,下着雨,刮着风,马路上到处泥泞,但这浇灭不了我们观看影片的热情,就像一切困难都阻碍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八洞村》这部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在“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由影片中的两条村通知拉开了序幕。除了以“扶贫”为贯穿影片的主线外,我也看到了影片中提及的创新、环保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

影片开始,将长镜头给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插了秧的大片梯田,随后又多次给了雄鸡以特写。故事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小南瓜”患病,并且自己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而这些情况不正是世界地图上这只雄鸡,这个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的贫穷问题的形象缩写啊。“小南瓜”患病这事,将原本还算富足的杨英俊家拉向村里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语的管理家庭固有财产的杨妻多次说了一句话:“她(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她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她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这不正是__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生动诠释啊。

扶贫,并不只是“靠输血”,这种表面的物质支持只会让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正脱贫,要靠影片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种老稻谷”、“回家开网店”等精神上的脱贫,以达到“自造血”,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除了脱贫,影片中提及的矿渣,警告了我们要爱护环境,破坏环境就会像杨懒那样得不偿失;对于“种老稻谷”、“开网店”等这类创新精神,导演也是大力提倡,有了创新,才会有影片中十八洞村后来的一片繁荣;而像片中多次提及的“苞谷酒”,这恰恰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做事勤劳,待人热情,对困难不屈服。有了优秀的传承,才会不忘初心。正如五粮液人传承着“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

“十八洞村”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灵气;

五粮液孕育了五粮液人的做人踏实不怕苦,做事认真肯担当,五粮液人担起了五粮液“永争第一”的企业追求;

中华大地孕育了华夏儿女的自强不息,华夏儿女便会为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6

前几日观看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触动颇深、受益良多。《十八洞村》作为___的献礼影片,是一部反映精准扶贫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朴实的镜头画面也真实还原了美丽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色和坚韧、善良、淳朴的风土人情。

20__年11月,__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该影片以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诉了当地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当地贫困户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有病,自己一直坚持种田,没有出去打工也无其他生活来源,最后被识别为贫困户。在一开始,主人公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的闹腾与杨家兄弟的不思进取形成鲜明对比,脱贫之路并不顺当。最后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努力,在扶贫人员的劝说以及鼓励支持下,“杨家班”通过找“土地”种老稻谷、年轻人“回家守家、回家开网店”等方式,脱去精神上的贫,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精神为支柱力量,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扶贫关键在于扶人心。我国的基层扶贫工作除了要物质扶贫还应该从精神上扶贫,扶物质贫易,扶精神贫难。在贫穷面前有人得过且过,有人却积极进取,一心一意要摘掉贫困的帽子。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为贫困户后等、要、靠的思想。剧中“杨懒”在成为贫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想着怎么去脱贫,而一心想着等国家来帮扶,只有解决像"杨懒"那样在精神上贫困的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贫困的问题。

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剧中令人震撼的一个场景就是“杨家班”填土造田的一幕,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人类对矿产的过度开发,矿渣使得土地变得贫瘠不堪。在刚刚闭幕的___上,__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坚持五位一体,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攻坚战已进入了冲锋阶段,__在___讲话中表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小龙、小王那样的帮扶干部来推动,也不能仅仅依靠杨英俊这样一批积极进取的贫困户来推动,精准扶贫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讲大话,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7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受教育的,而不是用来享受的,这是一般的观众心理。带着这种心理,我观看了新片《十八洞村》,却得着了出乎意料的享受,因此要来说说它的值得享受之处。

如诗如画的风景令人心跳。青山绿水、弥漫山间的薄雾、金黄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铺天盖地的强烈的色彩击中你的眼球,美得你目眩心跳,甚至有点小紧张,担心它会破碎、担心它是虚幻。影片从头至尾展示的湘西山村,镜头语言阔大、丰满、绚丽,却又干净、静穆,你仿佛遭遇了世外桃源,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仿佛观看的是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你能够感觉到导演展示美景的故意,然而你并不觉得他多事、饶舌,因为确实美,你沉醉不暇,不怪他。当然影片并不仅仅带你欣赏美景,它还要带你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带你去感动。如果单纯是欣赏美景,你醒来后就会知道这种美好只适合偶尔的自驾游,或者坐在影院里欣赏。因为风景后面还是贫困,那山不是你能日日爬的,那梯田不是你能耕种的,那烟熏火燎的灶屋、那油烟浸硬的木椅恐怕你也坐不下。

淳朴自然的习俗令人向往。村中的水井盖上有一只菜碗,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喝上一碗沁甜的山泉。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那应该是一把竹勺,然而却换成了菜碗。包谷烧是每天离不得的,有喜事要喝,伤心时要喝,劳动要喝,休息时也要整一碗。寂静的山村之夜,突然传来啊啊啊的苗歌,那是口不能言的杨英连,因为想念外出打工的女子,坐在门坎上举着塑料鼓桶给自己灌包谷烧,灌得他发不出声却要唱歌,边灌边老泪纵横。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可以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砍屋梁的习俗。苗家人谈恋爱、娶婆娘是从赶场踩脚根开始的,看上中意的姑娘就去踩一脚(不是长沙人招呼公交司机的“踩一脚”),女儿家要是不反感,就会跟你走,一路手牵手,就是谈爱开始了。在村公路开通庆典上,杨懒踩了一个俏女子的脚,也许他已经走上“桃花运”了罢。这些习俗与十八洞这个偏僻的苗家山寨是那么切合,自然、朴厚、合理,有点原始,有点野性,但并不落后、野蛮。

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影片的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身躯高大如山梁,性情深沉而又刚烈、倔强。他是见过世面的,当过飞机修理师,本来退伍时可以去当石油工人,然而那时刚好实行包产到户,他爱土地,就回家种地了。他本本份份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三亩田,还为村民种了七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他不能面对“贫困户”这个帽子,觉得是一种耻辱,会被战友耻笑,还拖了国家后腿。他在村里、本族里都是说得起话的,那些堂兄弟对他有几分尊重、几分畏惧。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杨家班班长,他带领杨家兄弟与贫困干了一仗,上演了一回当代“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长了精气神,当回了“农民的样子”。他为杨英连找回了女儿女婿,化解了苏家和全村的世仇。杨英俊不仅是一个精准脱贫的典型,是世世代代中国农民的典型,更是当代农民的典型。这是一个硬汉,他身上流淌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他的心里如一盆火种,只要扶贫队员来点上,他就能燃烧自己,并且点燃他人。影片中,不仅仅在主人公身上,在他温婉贤良而又坚忍的妻子麻妹身上,在薇薇身上,甚至杨懒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屈的人性、善良的人情,感受到人间温暖和大爱。小南瓜这个脑残儿人物的设置,既是为了解释杨英俊一家致贫的原因,更是为了表现爱的主题。麻妹一句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这句台词重复了三遍,简单却不容易,像摇篮曲,更是爱的誓言。麻妹在薇薇家做酸菜时,小南瓜一转眼失踪了,麻妹在石级上奔跑的镜头,扣人心弦,甚至比村民们最终从悬崖边儿救下小南瓜更动人,因为那个镜头毕竟有几分戏剧化手法。又说回村民习俗,就是“喝绝交酒”,是村民解决大矛盾的办法,影片中虚写了一回,实写了回,实写的一回极富仪式感。这种习俗看起来有点野蛮落后,其实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人在道义与利益之间作出抉择,其间正蕴含着朴实和人性人情。

讲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讲更重要。追求唯美、展现人性深处可以说是潇影的一个重要传统,从《那山那人那狗》开始,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对于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代名词,影片在人们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熟知背景的情况下,讲出了新的故事,进行了精美的艺术表达,殊为难能。影片透过杨英俊这个主人公,呈现出一种雄强而又优美的风格。如果说杨英俊与自然环境的美、与麻妹的柔美之间形成一种对比与互补,那么,那个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打鸣)而只是走来走出的漂亮大公鸡,则与杨英俊形成一种性格的映衬和同构,它是雄强、不屈甚至高傲的力量感的强征。轻度的幽默也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汽车)背过去”“我被识别了(为贫困户)”“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不能再多说了,这是国家机密”,冲口而出或娓娓道来,却平添轻松、欢愉。

我们第一次看到片名,可能会怀疑这是一部纪录片。然而编剧、导演和创作团队恰恰在似乎不可能表达出新意的地方讲出了一个不俗的故事。影片的主题极富张力,在“扶贫脱贫”“改变”这个总主题下,对于人与土地、自然与人性、传统与现代、出乡与回乡这些矛盾的深度挖掘,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影片没有落入扶贫队员的故事俗套,然而又没有离开扶贫队员,他们中有逃离,更有坚守,扶贫队员启发、支持这些外生因素与杨英俊们改变贫困现状的内生性能动因素相结合,才推动了改变的发生。

在看似不可能处书写奇迹。这是地道的中国故事,也是经典的中国表达。影片的成功应归因于一干创作者深入生活、用心用情体验和艰苦的提炼。生活永远为有勇气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开辟道路、提供舞台,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十八洞村》既可以用来受教育,也可以用来享受。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8

电影《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带给老乡幸福生活的一种新高度。对此,正如编剧和导演苗月说:我们用电影的手法表现了一种和岩石一样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以及这些生命里那种难能可贵的自尊,正是精准扶贫唤起了他们生命中的自觉:一种改变贫困的自觉,一种建立信心信念的自觉,一种行动的自觉,也是文化的自觉。

__: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我们党任何工作的得与失都要回到“人民”这个原点和初心:成绩,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来弥补;历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来写就。

《十八洞村》正是从一个小山村为故事原型,从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干部带领老乡开展精准扶贫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故事,找到了文化的自信,找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因此,让人从这一个小山村里看到了幸福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尊严,看到了发展的力量。

__: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也最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源于古籍《尚书》,“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今日中国之方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因此,__考察的路上,总能听到他对贫困生计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没有生活,就没有了一切,《十八洞村》正是从小山村里的原型开始,也把七里八村的生活原型经过艺术的加工,内容的拓展,故事的放大,让艺术高于生活,也高于一个小山村,从生活到精神,从艺术到文化,从扶贫到发展,都有了一种高度,这就是生活的温度,幸福的美度,文化的深度,通过精准扶贫和艺术再现,让观影者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高度。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9

苗寨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这部影片中展露无遗。我们看到十八洞村外在的壮阔,也感受到它内里的贫瘠和人心的空虚。

插秧种水稻,一辈子守着庄稼地,此生最爱与土为生,老一辈农民在此中充实,也在此中受挫。人们无法在贫穷中安然无恙。成为贫困户的杨家,在外人眼里受尽好处,可自己心里憋屈着,不想被人评头论足。

精准扶贫政策下,大学生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知识分子进乡扶农,可好多人都抱着不想在偏远山村被埋没的心态,只想得到提拔。一拨人愤愤然离开,是会有另一拨人满怀热情前来,可他们仍旧在处理官民关系上捉襟见肘,无法弯下腰走到群众中去,只能在空谈中错失良机。

城乡共同发展举步维艰,农民大举进城、农业机械化违背了人们的本心。而十八洞村另辟蹊径,填土造田、种植老水稻、面向市场,还乘着互联网之势,干起了电商。

圆满的大结局引人深思,一小部分农村得到扶持、走上富强之路的背后,是大批农民的滞留和大块田地的荒芜。高层的人被这领先的繁荣所蒙蔽,理性的统计结果未得到公开,大多数人仍旧看不清现状。

疾病带来的不只是贫弱,还有大规模的恐慌,老龄化和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幼病残也更加孤苦无助。打工仔在社会重压下重返家乡,却没有立足之地。我们且不谈人情世故,单是这些,就让人的呼吸在无力感下更显沉重。人们在贫穷面前不得不低下头考虑自身利益,这就使得农民无法团结起来向前看、一致攻坚克难。不是所有农村都留有大片空地等着去发现和开垦,没有能够照亮前路的曙光,人们也无法像君子一样安贫乐道。一代代老农感叹着社会进步,手足无措着倍感无助。一味蛮干,勤勤恳恳根本不能带领一家人走上富足之路。

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可发展资金不足造成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民的后代难以走出贫穷这个圈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脱贫显然不能只搞面子工程,旅游业并不适用于所有农村,仅仅是交通设施的完善无法招来优秀人才和物质资源。好多人打着扶贫项目的幌子,耗费农村的廉价劳动力, 把大把金钱揽入自己的口袋,我们却只能看着,无力阻止和反抗。当下,只能看到对农村的治理,却很少看到真正的扶持。到头来还是有心人士慷慨解囊,农民自己奋发图强。只有好点子,不去贯彻实施,农村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在农村,为结婚犯愁的青年越来越多,为生活担忧的中年人愈加颓靡。外出务工颇显艰辛,受到剥削压迫又无处申诉,农民只能自顾自地走,宣传引导的欠缺又使封闭的他们栽了一个又一个跟头。不时冒出来的难题超出人们的心理负重,生活的压力逼着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变得破碎,农民的幸福感普遍下降。有这么一大帮贫穷落后的人拖着大中华的后腿,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找不到改善之道。

三五成群的农民唠着家常,谈论着哪家哪户的存款颇多,谁家的男子多大了还未成家。一些嫉妒,一些看不起,正能量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口水淹没。富起来的一代有能力反哺家乡的太少,就只能让身后曾经的同伴们远远观望。

环境治理扼制了开山采矿、卖石和挖地取煤,可破落的山林、土地、河流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如初。面对十八洞村苗乡民俗的传承发扬与种植业、食品加工的繁荣,回头看普通农村没有特色饮食、个性的人文色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发展该从何谈起?

回归乡土、重拾犁耙和锄头对一个家庭的物质支持简直九牛一毛,以发展电商为依靠的致富之路也不好走。十八洞村还能在传统民俗里找回爱情,而平凡的农民再难重拾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婚姻。

有骨气的人早已屈从于现实,犯了错且自私的人仍不悔改,这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身上只看得出朴实,再没有什么可爱可言。穷酸的人摆出一副了无生气的面孔,我们从哪找回爱的信仰,去哪寻觅幸福的足迹?

无数的农民苟延残喘,在现实里挣扎着,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当我们的贫穷和破败成为常态,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一众人在思考过后找不到出路、提不起干劲儿。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10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尊严、人性尊严、精神世界的复杂丰富美丽无限而又诗意盎然、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完全打破了我关于为某项现行政策进行宣传的一类主旋律电影的框架性理解。

故事从王学圻扮演的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开始。这位曾是战机维修师的'老兵认为,让国家为自己扶贫是一种耻辱。就是要脱贫也得靠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他的本家兄弟聋哑人杨英莲与人私奔的女儿薇薇被村民杨懒发现,杨英莲与一帮村民持械前去追赶。影片开始不久的这两场冲突激烈的戏,与片头层峦叠嶂、梯田蜿蜒、青山绿水的桃花源般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戏剧性冲突与诗意抒情的珠联璧合,显示了小说家出身的导演苗月为这部影片奠定的文艺片的基调。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小王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又主动要求到贫困山村扶贫,是属于想在基层磨砺一番,干些实事,日后在仕途有所成就的有志青年。整个影片描写的,是在族中颇有声望的杨英俊如何在象征着政府扶贫代表的小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杨懒、杨英莲等各怀心思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并最终脱贫的故事。

如果我在文中不提上述这段背景,恐怕没人会想到这是一部专为党的___召开而创作的重点献礼片。其实,对一次具体的电影创作来说,无论是否承载某种具体的政治要求,其具体的创作出发点和终极的艺术目标,都应该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生命尊严的呵护,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当然,还有它带给观众的观影愉悦。

我推测,小说家出身的苗月导演及其主创团队并没有完全按照现实中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事迹照猫画虎,而是另起炉灶,按照电影叙事的艺术规律,进行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于是,作为艺术佳作的电影《十八洞村》只是在名字上和现实中的十八洞村重合了。而实际上,电影《十八洞村》成为了更高的一种示范性的现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象征。是全中国所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照和象征。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家用高度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技巧处理有难度的现实题材的一个成功范例。

说它成功,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完全摈弃了政治说教的个性化的影片。它关注的完全是个体的命运,但个性化的主人公又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无论是杨英俊、杨英莲、杨懒,护林员杨英华,还是扶贫工作组的小龙和小王,甚至是杨英俊的__小孙女小南瓜,他们每个人既是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又是中国农村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象征,是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和帮扶的对象。但是杨英俊的自尊、自强,杨懒对土地的眷恋,杨英莲在女儿薇薇重新回到自己身边时的那种喜极而泣,小王从杨英俊身上感受到的父爱,小南瓜在悬崖边的获救,甚至最后杨懒在墟集上苗家的歌会牵到了中意姑娘的纤手而终于“脱单”……都带给了我们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冲击。这在以往宣教色彩很浓的同类题材影片中是很难看到的。

其二,它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与困境,而是直面矛盾与困境,同时又个性化地表现了主人公们对解决矛盾与困境的渴望,乃至积极的行动。十八洞村的脱贫工作困难重重,人们各怀心思。全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3亩。国家将十八洞村列为重点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被识别为扶贫对象后感到了莫大的耻辱,贫困户的门牌激起了他军人的骄傲和斗志。

其三,用心原创。《十八洞村》完全看不出宣教的痕迹,而是通过立体地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十八洞村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人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始终难忘:多年前,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浪潮,杨英俊也将妻子送上了远行的绿皮火车。在从车站天桥前往站台的路上,人流如潮,人人手提肩扛行囊,一幅远行模样。摄影机镜头不断变换景别,只见人群如潮涌,人头攒动,在天桥的梯级上缓慢移动。杨英俊好不容易将妻子从绿皮火车的车窗口塞进了车厢。火车启动了,杨英俊已看不见被人群淹没的妻子。但是,当他循着天桥原路返回,逆着另一拨向站台涌去的打工人潮回家时,突然听到妻子的呼唤,原来是妻子临时起意放弃了远行,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这个行动含义深长而寓意复杂。妻子究竟为什么放弃远行重返他的身边,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夫妻之间情感的深沉则是毋庸置疑的。此情此景——杨英俊回眸看到妻子那娇小的身躯身背行囊逆着人流向自己挤过来时,我也感动得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影片的结尾,许多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行进在回家乡的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0篇最新相关文章:

可可西里800字有感最新范文5篇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

2021《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观后感心得五篇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2022观看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心得体会10篇

《红星照耀中国》电影观后感精选,看《红星闪耀中国》有感

看红星照耀中国有感范文500字6篇

2021年摆脱贫困党员个人观后感5篇大全

    36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