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庄宇 224分享

  对于小学生来书,应用题是最难的存在,那要怎么解决这个大难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解决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方法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1、审题(即收集信息)。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有表格式,有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如果既有图又有文字那么首先要先细看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对教材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也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2、分析。(即分析数量关系)。第一,虽然低年级的新教材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但我们认为画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形是学生思维的基础。但画实物图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其次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二 说 分析数量关系。说就是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等。当然,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情景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如:足球有3个,排球是足球的8倍,排球有多少个?这种就是第一种情形。接着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再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它吗?这就是第二种情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就让能力强的学生先说,并解答。说了多次以后,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学着补充条件再提问慢慢的也能解答。这种问题很有价值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则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析数据的问题教学。

  这种情况在统计这一章节中出现的比较多,一般题目提供的信息要么就是一副统计图要么是一张统计表或者是一副实物图,要解决问题学生只有从这其中去获得信息,分析其中的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有难度,一来对数据分析不透彻,二来语言上不够完整,于是在教学就着力培养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让学生先感知问题,再通过画面或表格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3、一题多解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一本书7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看了24页,还剩下多少页没看?大多数学生就知道70-15-24=31(页)。但也有同学写15+24=39(页),70-39=31(页)。这样很好,两种方法都给予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再例如:星期天小平去游乐园玩,游乐项目价格表:旋转木马2元,碰碰车4元,激流勇进6元,卡丁车8元,过山车10元。妈妈给小平20元钱,请你帮小平设计一下游乐计划钱刚好花完。那么这一题目的答案可就多样化了。

  方案一:玩10次旋转木马。(有同学就说光玩这个有什么意思呀)

  方案二:旋转木马,碰碰车,激流勇进,卡丁车各玩一次。

  方案三:玩过山车,碰碰车,激流勇进各一次。

  可以让学生尽情的说出他们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敢于思考,探究,从而发散他们的思维,不局限于一题只有一个答案旧局面。对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理清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步骤。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如采用对比的方法:

  题一:因春节将至,超市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原价200元的电饭锅降价了20%,问现价为多少?

  题二:因春节将至,超市对部分商品进行降价处理。原价200元的电饭锅降到70%,问现价是多少?

  不难看出这两个题目存在的明显区别是,一个“降价了20%”,另一个则“降价到70%”。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两种说法清楚地进行辨别,“降低了”的那一部分是与原价之间产生的差价,而“降低到”则是在原价的基础上将价格降低,它强调的是降价之后电饭锅的价钱。对这两种说法的辨别,有利于学生明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从而正确进行解答。

  随着年级的增加,应用题的内容层次也会逐渐增加,例如:

  题一:小明为花浇水,他先将水壶中的30%倒了出来,后来又将水壶中的50%倒了出来,水壶里还剩下50毫升的水,问水壶能装多少水?

  题二:小明为花浇水,他先将水壶中的30%倒了出来,然后又将剩余水的50%倒了出来,水壶里还剩下50毫升的水,问水壶能装多少水?

  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第二次倒出的水量是水壶的一半还是剩余水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的讲解时要及时地给予提醒,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细节产生重视,以此来保证学生对题目理解的正确性。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重视细节问题,避免因为粗心造成的失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学会排除干扰的条件

  干扰条件在应用题中经常出现,它容易使学生对计算对象产生混淆,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失误,因此要教会学生排除干扰项,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例如:为了庆祝元旦,学校要举行晚会,需要学生吹气球来布置会场。一共需要吹300个气球,六年级的学生吹了二十个气球,是五年级学生的五分之一,是四年级学生的三分之一,问五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一共吹了几个气球?

  通过对这一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共需要吹300个气球”这个条件是典型的干扰项。为了避免这一干扰项带来的失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逆向分析。先从要求入手,题目的要求是求四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一共吹了多少个气球,因此就要对五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吹的气球数量进行独立的计算,然后将各自的结果相加就是最终答案。这种逆向思维的解题方式能够有效地排除干扰项,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3.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条理的解题步骤是学生进行解题的基础,一个大问题的解决也是建立在一个个步骤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步骤的指导,使学生的解题步骤周全严谨。

  例如:爸爸买了两斤苹果和三斤香蕉,一共花了30元,其中苹果三元一斤,问香蕉多少钱一斤?

  已知苹果的价钱和数量,便可以计算出苹果花费的钱数:3×2=6(元),又已知总共的花费为30元,便可以求出香蕉花费的钱数:30-6=24(元),香蕉的重量已经知道,因此香蕉的单价便可以轻松得出:24 ÷ 3=8(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解题步骤进行梳理,明白先做哪一步,然后做哪一步,最后做哪一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头脑保持清醒。

  另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及时地发现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改正,使学生变得更加细心。一道题目的解答往往具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灵活地进行不同方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得更为广泛,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热门标签

    72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