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关注概念的导入形式,及时揭示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以下三种形式导入,引出新概念。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导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生活事物来引入数学概念。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学习更感兴趣,而且会使他们觉得这些概念很亲切,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不是一种讳莫如深的事,这对于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至关重要。例如:《认识图形》这节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许多的立体图形,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的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认识图形的概念,建立在初步认识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的避开立体图形的概念,又要揭示出立体图形的本质属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立体图形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在课中,教师先出示课件中贝贝带来的很多礼物,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接着让学生认老师带来的四种生活中的物品,观察这四种物品,样子长得一样吗?样子不一样,我们就可说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接着让学生回到课件中,教师引导把它们形状一样的物品放在这个方格里。脱去它们的外衣(课件中抽象出了各种图形的模型),这些物品的形状在数学上都有一个名字,跟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像牙膏盒、文具盒这形状的叫长方体;像魔方、积木这种形状的叫正方体;像铅笔、易拉罐这种形状的叫圆柱;像乒乓球、皮球这种形状的叫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些图形。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及时揭示概念。

  (二)运用旧知识导入,引出新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

  在《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几个几”即概念的知识生长点入手,用旧知“几个几”对新知“一个数的几倍”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从旧知识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知的学习。在教学中从“2×6表示什么”的问题开始,复习乘法的意义到香蕉图、草莓图,都是紧紧扣住“几个几”的知识点练习,唤起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回忆。再有序地观察3个学生摆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摆了1个4、2个4、3个4。总之,在导入概念之前,一直让学生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当学生观察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是3个4时,老师就说“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学生在旧知中顺利过渡到新知,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及时有效的引入“倍”的概念。

  (三)通过计算导入,引出新概念。

  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2个学生赛跑的情况,孙豪跑100米,跑了16秒,王鹏400米跑了75秒,谁快?学生一眼看不出结果,于是拿起笔分组在本子上计算他们跑的速度。然后根据学生算出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这些小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位数有限的就叫有限小数,位数无限的叫无限小数。再让学生通过计算400÷75,以及78.6÷11,通过计算又及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正因为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他们感受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特征。那么在后面概念的理解上就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首先是在对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因此,要注重从以上形式导入概念,这样给学生打开思维的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学习概念,而且会“触摸”这些知识了。

  二、关注概念的体验过程,正确理解概念

  成功地导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概念,教师还必须关注概念的体验过程,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的。因为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他们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学习概念,那么平面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多维、立体,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就会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理解数学概念。

  (一)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概念。

  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教师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观察许多轴对称图形后,已经初步感知了其特征,但他们此时的认识并不深刻。教师还应让学生动手将轴对称图形对折,充分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并指出对称轴,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本质属性的认识。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以及让学生拿出同样大的圆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你想吃的几分之一。学生在第一个折纸环节中知道对折就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如果纸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要想得到它的八分之一,要把它平均分成八份。学生在第二个折纸环节中通过比较,体会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一份就越大。通过这些动手操作,学生更深刻感知分数的含义,同时顺利地比较出几分之一的大小。

  (二)让学生多感官并用,在活动中体验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例如:教师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且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认识物体的形状。再让学生说一说、滚一滚、想一想的操作活动,并借助实物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形成表象。透过“表象”显现“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倍的认识》教学中,鉴于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知识“几个几”为基础,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体验,理解倍的概念。教师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嘴说一说-----在观察3个4就是4的3倍基础上,说一说2个4和1个4分别是4的几倍。2.动脑想一想-----结合倍的知识想一想,圆片和三角形图片分别是几个几,是几的几倍。再次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3.动手摆一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或者圆片。通过上述这些体验活动,再让学生根据例题3的要求摆出第二排的小棒,并且列出想要的算式就很顺利了。学生从课开始时,依赖具体形象的“动作性表征”,过渡到半抽象半具象的“映像性表征”,进而到此时的“符号性表征”,即直接列式计算,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因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会数的变化,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图形拼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实现了概念的内化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概念。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通过观察课件中动态的分月饼的演示,即教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明确这个月饼的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思考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认识。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四分之一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到: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计算400÷75、78.6÷11后,让学生观察这几道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正是在这些观察与思考中,深刻的理解了概念。

  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多感官的体验活动,经历了概念的体验过程,才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学生也就真正感受到概念的含义,从而正确理解了概念。

  三、关注概念的内化方式,顺利巩固概念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内化概念。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顺利地巩固概念。练习的类型有复述、举例、对比、选择、判断、改错等题型,既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又要激发学生巩固概念的兴趣;既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灵活思考、综合运用、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画一画”的练习中,实现了从形象摆学具到抽象的数学图形来巩固概念;练习78页第一题,订正时提问求的是几的几倍也就是求几个几,实现了学生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来解决问题。学生从想“几个几”引出“几倍”,再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维,要知道“几倍”就要想“几个几”,做到新旧知识间的融汇贯通,进一步巩固概念。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读循环小数、简写循环小数、把小数进行分类等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概念。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在正方体下面打√;然后设计“连一连”,让学生把图形和相应的实物连起来;还给学生一个用立体图形拼组的图形,让学生分别数出每个立体图形相应的个数。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内化概念。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学习中从心理状态上时而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和巩固知识,这样的感觉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两个层次的游戏,即老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和闭着眼睛摸出相应的图形;还设计学生根据老师的述说,猜一猜相应的图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得到内化,抽象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又如《倍的认识》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理解了倍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之后,又设计了“拍一拍”手的游戏,学生在“拍的个数是老师的几倍”过程中,积极性一下高涨,学生按要求边拍手还自己边小声数着一倍、两倍......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还使学生在游戏中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巩固概念的兴趣。

  四、关注概念的运用程度,巧妙深化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做到学以致用,也只有在运用当中,才可以真正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之后,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并不断地完善概念,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一)让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熟练运用概念。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尾,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物品,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出示一个糕点盒,上面标明糕点个数的摆放规格是2×5,请学生根据算式说它们是怎样摆放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运用所学的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倍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什么,有什么收获即课尾总结之后,课件出示4种动物,1只小白兔,小狗、乌龟和小鸟就只露出一只,让学生根据另外三种动物说的话, “猜一猜”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当学生猜出小狗有2只时,我就问:你为什么猜出小狗有2只?生:因为小兔只有1只,小狗是它的2倍,就是有2个小兔这么多,所以是2只。当学生猜出乌龟有4只时,师问:你是怎样想的?生:小狗有2只,乌龟是它的2倍,就是有2个2,2×2=4。当学生猜出小鸟有8只时,师问:为什么小鸟有8只呢?生:因为小鸟有2个4只,所以就是8只。学生在猜出小狗、乌龟和小鸟的只数后,感受到同样是“2倍”,但是比的标准不同,他们2倍的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有几倍就是有几个标准量那么多。最后,教师设计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猜出老师的年龄,就是让学生完全脱离了形象的操作,直接利用“倍”的概念抽象思考出老师的年龄。

  (二)让学生总结提升中形成概念认识系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概念也会增多,而且概念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阶段性。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把有关的概念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让学生形成一个个概念认识系统。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在最后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成一个知识系统。即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分为循环小数和无线不循环小数。又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四边形进行比较、分类,思索逐一增加怎样的条件,可以使一般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四边形”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73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