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语文预习进行指导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技巧。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建立有效预习体系标准

  要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就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高效的预习实践体系。语文学习的预习不同于理科知识的预习方式,语文有效教学需要一个闪电式的预习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梳理基本的语文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预习和课堂时间相融,并利用课堂学习的效果反馈预习效果,达到预习和学习统一。因此,可以建立以自我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语文预习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围绕课文内容设计预习单,预习单包括预习的态度、预习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在预习中思考、解决的问题等模块。

  其中,预习态度的主要作用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态度和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预习内容主要包括熟读课文,掌握字音,了解课文大意等,预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知识;设计预习思考这一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拓展学生的思维。

  最后,对于预习单中的内容,家长需要以星星符号对其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获得星星数量多的小学生给予一定的夸奖和奖励。

  二、指导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教给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逐步强化自学能力。

  初学预习,我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和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并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读诵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而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勇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三、预习内容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教学,其发生在课堂之前,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预习内容的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在实际设计语文预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重视预习的高效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四、设计预习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完善和提高的状态。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预习作业。在讲授过程中涉及预习作业的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预习内容的重视度,进而强化教学效果。

  五、预习方法的新举措――分层预习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统一的预习任务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我尝试在班级中推行“自主预习作业本”。这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出题预习、老师进行逐级指导的预习新模式。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文章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作者题目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使学生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题意的作用。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的文眼和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图解法

  用画图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做直观的图示,以揭示其内在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要思考这种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可用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4.类比法

  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 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一组。

  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5.实验法

  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就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6.摘录法

  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

  7.提纲法

  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8.兴趣法

  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9.释疑法

  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0·跳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一、读好书。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则务必要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最基本方式。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读”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书义自现”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一般一篇课文用两个课时上完。我把两个课时的预习内容概括成“四读法”。第一课时的预习要求:一读课文,大声朗读,熟读课文;二读课文,快速浏览,理清脉络。第二课时的预习要求:三读课文,静心默读,思考感悟;四读课文,拓展阅读,摘抄资料。

  二、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我们在教六上的课文《姥姥的剪纸》时,我们除了常规的预习外,还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安排重点预习的内容。这篇课文中的多音字比较多,例如:左邻右舍(shè) 择(zhái)菜 调(tiáo)皮蛋 刁难(nàn) 数(shǔ)九隆冬 三伏盛(shèng)夏;还有些读轻声的字:工夫(fu) 庄稼(jia) 机灵(ling)鬼。

  另外,本课还有些看似贬义的词语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却变成了褒义词或中性词。

  三、合作预习

  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合作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疑问,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如节选的古典名著,学生们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4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