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心情成长励志记录与记载-读书(3)

春燕 1172分享

  (3)学会把人和事分开

  我们经常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即对方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代表。

  他们会有感情、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不同的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所以即使你的观点再正确,也不要指望所有人都认可你的观点。

  在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里,刘涛和王珂夫妇闹矛盾。

  其实就是非常小的事情,但是王珂的执拗劲儿上来了,非要用极其理性的思维来分析这件事。

  结果,争论持续了很久,刘涛一个人出去哭过之后,给王珂写了一封信:

  “老公,我们好久没有这样产生过分歧了。今天你的意思我明白,你说的道理我是懂的。但我还是要告诉你,有时候女人是不想听道理的。”

  你看,这对经过大风大浪还是坚定走在一起并走下去的夫妻,也会因为角度、侧重不同产生极大的分歧。

  更何况,你还需要经常和你并不那么熟悉、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谈判呢?

  很多时候,双方的冲突并不在于客观现实本身,而在于人们的思考方式上。

  因此最后构成谈判问题的不是这些事实,而是双方对于事实的不同认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契机。

  所以,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仅仅认识到对方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不同,还要切身理解对方观点的分量所在,感受对方深信不疑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情感力量。

  然后,我们要特别注意谈判时的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姐觉得如果一定要进行谈判,而对方又情绪失控的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默不作声地等待对方发泄完毕继续往下谈判”。

  你也许会很崩溃,这时候不如用一下《我的前半生》里贺函教给罗子君的方法,心里默念“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当然千万记得不要说出口,哈哈。

  接着,等对方冷静下来,就要进入交流阶段。

  有个小技巧特别好用,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不时插入一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不是......”。

  通过这样的反馈,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也知道你真的听懂了。

  但上面说的这些技巧,都属于“小术”。

  如果能够在过程中不断强调,“你和对方属于合作者,是一起去寻找有利于双方的公平协议的”,会更有利于谈判的推进。

  但这话就得根据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了。

  比如,如果双方都是代表部门进行项目交涉的,你可以尝试这样说:

  “你看,我们都是部门主任,如果这个方案你做不下去,我肯定也无法按时限完成,只能等着一起被批。不如想想办法,一方面搞定项目,一方面不被老板批。”

  在这样的描述下,你就把自己放在了努力和对方合作的位置上,还为双方引入了共同的“敌人”——老板(发现大家的老板真的经常被用来当枪使,然后这个方法姐亲测十分有效,哈哈),有助于调整对方的心态,从而更积极地和你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回到开头姐说的,和这本书的缘分上来。

  这本书是姐崇拜的查理.芒格推荐的,虽然不厚,但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句废话,非常严谨地介绍方法、匹配案例,还有读者问答,可以直接当做一本实操的练习手册,完全担得起查理.芒格的信任背书。

  强烈推荐。

  2、解读《文学江湖》(王鼎钧)

  这本的《文学江湖》,是王鼎钧老师的最后一本回忆录,记录了他在台湾生活三十年的文学生涯。

  因为之前对台湾文学并没有太多关注,所以他记述的很多人和事,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很难将自己沉浸其中。

  但是,又因为刚刚从台湾回来,对台湾普通民众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就更会去扑捉对比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所以,你看,其实读者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阅读的。

  有几点印象深刻。

  比如,何谓全情投入自己的兴趣?

  王老师认为文章水准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职业认可”,你写的东西有人看、愿意看。

  第二是“社会认可”,本行业推崇你的文字,约稿不断。

  最后是“历史认可”,作品晋入选本,名字进入文学史。

  他是属于幸运的那波人,年少就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文字,而且还立志成为作家。

  但是仅凭兴趣,也难以达到他现在的高度。那他都做了什么来辅助自己登上这条险道?

  他说,创作活动的六大要素是:观察、想象、体验、选择、组合,最后加上“表现”,类似于佛家的“六度”。有了这六要,文学写作就可以“困而学之”。

  除了日常的观察不断,想象不断,他还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剧本、小说和散文。

  比如,他曾经将莎士比亚剧本中所有的比喻都摘抄在句子上,时时揣摩。

  “修这些功课,大概费了我十年的功夫”。

  瞠目结舌加汗颜。

  想起现在,每个人都立志要做斜杠青年。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斜杠青年呢?有没有对斜杠背后的符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功夫?

  衡量一种东西价值的真正标准,是看获取它所花费的时间。

  比如,台湾很早就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

  台湾在教育方面确实走得更快一些,大约在1970年左右,就出现了“全民阅读”的盛况。

  王老师举了个例子。

  当年他曾经应邀参观成衣加工出口。偌大的厂房里望不尽的缝纫机,缝衣的女工都是小姑娘。

  有人在缝纫机上摆着一本书,一个纽扣钉好以后,下一个纽扣对准针眼之前,她朝书本瞧上一眼。

  她看的那本书竟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好吧,其实姐都没看过这本书呢,捂脸)。

  所以,台湾才会有诚品书店的盛况吧。

  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还不懂得国门外有什么的时候,姑姑的来信就已经浓缩了世界的大好河山和点滴感触。

  想起之前带熊孩纸去台湾。在餐馆等候上菜的时候,我和他两个人静静地看着书,仿佛和嘈杂的人群没有什么关系。

  上菜的服务员,将熊孩纸狠狠夸了一通,说是很少看到内地过来的小孩纸没有在玩IPAD而是在看书的。

  当时还觉得为什么服务员会有这样的评论角度呢?现在想来,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早地走进了全民阅读的时代。

  比如,为什么现在的台湾已经不复原来的风光?

  >>>下一页更多精彩“二姐心情成长励志记录与记载-读书”

4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