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杂志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崔莹莹 1172分享

  鄜延境内有石油

  【原文】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

  》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识:标记,标注。

  至多:很多。至:极,最。

  齐: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南至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一带,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今山东省简称为鲁。

  童:秃顶,不长头发,也指山上不长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烟灰制作黑墨的人。

  【译文】

  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淤田

  【原文】

  熙宁①中,初行淤田②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③一斛④,其泥数斗,且粪⑤且溉,长我禾黍⑥”。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⑦,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⑧,发汴水⑨以淤下泽⑩,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

  【注释】

  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

  ②淤田:用含泥沙较多的江河水漫灌,使泥沙淤积以造田或改良农田土壤。

  ③泾水: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也称泾河。

  ④斛(hú):量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一斛五斗。

  ⑤粪:肥田,施肥,文中指使水中的泥土淤积下来以肥田。

  ⑥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⑦宿州: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⑧陡门:斗门,即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闸门。

  ⑨汴水:古代河流名,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南的索河。本文所指的汴水一般认为应该指汴渠,即从今荥阳市北黄河东南开始,流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等地,再向东南经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和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入淮河。自隋至北宋,汴水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

  ⑩下泽:下游低洼之地。

  刺史:古代官名,这里指主持淤田之事的地方官员。

  【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推广淤田法。谈论这件事的人以为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意思是说泾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几斗,泾水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种的庄稼生长茂盛)。文中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时,发现过一块石碑,原来是唐朝人开挖修筑了六座斗门,拦截引导汴河水至下游的洼地来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由此看来,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来已久的。

  螓

  【原文】

  蟭蟟①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②,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③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

  【注释】

  ①蟭蟟:蝉的一种。又称“蛁蟟”,实即“知了”之古称。

  ②螓(qín):一种形体短小而方头宽额的蝉。

  ③顶深:指头部前后较长。

  【译文】

  有一种形体短小而绿色的蝉,北方人叫做螓,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螓首蛾眉”的螓。《诗经》用以形容美人,就是取意于螓的头部前后深厚且额头方正。福建人又称一种大蝇为胡螓,大概是和螓属于同一类的昆虫。

  白雁

  【原文】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译文】

  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

  海陆变迁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3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