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知识考点2021

小黄 1172分享

语文并不是那么难。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奥妙多多,当你畅游其中之时才会发现学习语文是多么有趣。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知识考点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知识考点2021

《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这样主景和副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徐徐语文坊精编)随之荷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既写出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徐徐语文坊精编)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12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徐徐语文坊精编)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闲),“静”(环境、心境的宁静),“悲凉”(颠沛流离、饱尝风霜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江南,秋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徐徐语文坊精编)从语言看,动词“凋”“来”“显”、形容词“慢”“润”“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节奏的作用,而且“慢”“润”“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颇不宁静”是情线;《故都的秋》“清、静”是物线,“悲凉”是情线;《囚绿记》“绿”是物线,“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氓》

《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恋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离歌,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军谣……《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徐徐语文坊精编)“赋”是直陈其事,多带有排比性的叙事,如《氓》中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决绝的叙述,《采薇》中的“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的叙述;“比兴”往往是“甲像乙,甲亦引出乙”,比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也用斑鸠贪吃桑葚引出下边女子对不幸婚姻的叙述。采用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可避免平铺直叙,也有暗示作用,让线索似断实连,还有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可激发联想,鲜明形象,丰富意蕴。

《采薇》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思乡之苦和爱国之情纠结在一起的戍卒形象。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既强化了戍卒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也一咏三叹,使行文富有旋律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形象蕴藉:离别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仿佛亲人难舍的手,前途未卜,我心伤悲,是乐景哀情;(徐徐语文坊精编)回来时,大雪纷飞,路阻且长,饥渴难当,百感交集,家事难料,步履踉跄,是哀景哀情。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还构成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其悲。

《离骚》

1、抒情主人公因抱有“鸷鸟不群”“方圜不同”“异道不安”的理念,“九死未悔”“溘死不为”“体解未变”地“好修”,好美德与美政(蕙纕、揽茝、修服、步兰皋、驰椒树、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芳菲菲),而他遭逢的时俗却是“工巧”“改错”“追曲”“周容”,群小(众女)又“嫉”“谣诼”他,君主(灵修)又“浩荡”而“不察”,因此他只有“离骚”了,只能“独穷困乎此时也”。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对于屈原抱石沉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脆弱,或主张他隐忍待发,楚材晋用,应该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徐徐语文坊精编)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尚节操只有在君王能帮他力排众议下才能得以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又不想随波逐流的话,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们的死继承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

1、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变为“牛郎织女”,变为“双飞蝴蝶”,变为“相鸣孔雀”,变为“血泪沈园”,这些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会采用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的收尾,能为文章增添亮色,说明美好终将会战胜邪恶,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赏析:从服饰到容颜到姿态作了夸张性渲染性地铺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兰芝的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她想将最美的形象留给丈夫,(徐徐语文坊精编)也想向婆婆暗示自己的无辜与坚强,同时为下文众多的人提亲也作下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开头采用“芙蓉”“兰草”等意象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和感情的纯洁,为全诗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意境,同时乐景衬哀情,为下边相思苦情做了铺垫。古人常会折柳采花相送,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生活情调简朴美好。

2、“还顾望旧乡”的主人公可能是男子,也可能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有可能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是他在涉江采芙蓉,他在“所思”,他在“望旧乡”,他在“忧伤”。如果是女子,就有可能是一个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采芙蓉,想寄给那个“在远道”的男子,她边采还边在想象那个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叫“推己及人”法,从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着笔,更能体现自己的相思),(徐徐语文坊精编)从而发出了“同心而离居”之叹,这样通过想象虚实结合,就更拓展了意境。

《短歌行》

1、诗歌四句一节,逐节换韵,又两节为一层,逐层推进。全诗“忧”与“思”的情绪循环往复,既忧人生短暂,大业未竟,又思贤才到来,一统天下。

2、诗歌采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四处语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一处事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采用典故,总的来说会有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文采斐然、突出意旨的作用。

《归园田居》

1、诗中的寻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为何能透露不寻常的美呢?就是因为这寻常景中融入了诗人闲适安静愉悦的心情,是诗人精神田园的外化,因此透露出迷人的光辉,这是情景交融的化境。诗人的语言平淡自然,写景叙事多用白描,却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2、对待陶渊明的隐居我们需辩证看待。一方面,他的辞官归隐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可以让人洁身自好,保持精神独立,人格尊严;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就不能消极地靠“独善”和“归隐”,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人生出入的自由,(徐徐语文坊精编)而“平淡自然”也成了他们心中最高尚的艺术境界。

《兰亭集序》

1、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我国古代,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生命个体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而道家对死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局限性,但道家最终采用自然混沌的理想境界消解了生死差别,又显得太消极。而东晋的王羲之,也执着地探索了人生真理,他认为“一生死”是虚诞的,“齐彭殇”是妄作的,“死生亦大矣”,死就是死,死了万事皆空,不可能复生,生就是生,生就要奋发有为,不可混沌度日。因此他努力地为字为文,(徐徐语文坊精编)以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本文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乐“良辰美景”到痛“美好易逝”到“悲死生亦大”,而且行文也一破当时的骈俪藻饰之风,采用骈散结合、自然清新的语言书写。

《赤壁赋》

1、本文是苏子与客月夜泛舟赤壁时一次关于生命、宇宙思考的对话。其情感同样有一个变化过程:赏美景而乐,闻洞箫而悲,叹须臾而哀,说不变而喜,去烦忧而笑。其中的主客问答既是赋体本身特征,也可看作是苏子本人悲观面与乐观面的矛盾斗争。苏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变与不变、须臾与永恒、得与失等都是相对,与其为这些无所谓的事烦忧,还不如尽情地活在当下,活在眼下的清风明月里,超然物外,随缘自适。这种想法虽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的味道,但对刚刚从牢狱中走出来被流放到荒僻黄州的苏轼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2、苏轼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又中年丧妻,可谓命途多舛,但他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徐徐语文坊精编)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顺境时能够以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在遭遇逆境时又能以佛道思想出世,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去顺其自然地适应现实,化解苦闷,因而他便成了人生的不倒翁,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的修为,也使得他的文境和人境都邈不可攀,这也可看作一种“穷而后工”的现象。

《游褒禅山记》

1、王安石的这篇游记与一般的游记不同,它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它不重在记游,而重在说理,前面的记游仅仅是后面说理的一个铺垫和引子而已,因而前边的记游也会因后边说理的侧重而详略不同。

2、作者在游记中阐述了“尽志无悔”“深思慎取”的道理。他认为要想达到“非常之观”,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成就人生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具备“志”(坚定的志向)、力(充足的体力、不懈的努力等)、物(客观凭借)的三个条件,其中“志”是最重要的,“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而且在治学过程中,对一些传闻材料不可不深思慎取,务实求真,千万不可轻信盲从,以讹传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劝学生抱定宗旨、端正学风,(徐徐语文坊精编)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敬爱师友、改善校风,劝老师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计划学校筹集款项,添购新书。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其在演说的针对性、演说的逻辑性和演说的语言感染力上给我们以启发。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

1、悼词是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用于对逝者的哀悼。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点明悼念对象,介绍其生前简历、逝世时间、原因、享年等;二是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三是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来纪念逝者。(徐徐语文坊精编)因此悼词往往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马克思认为我们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景物自身特征(由物种、地域、时令决定的),要用心观察,如实描摹,妙用修辞,绘形传神,还要抓住情感特征(由修养、心境、情趣决定的),(徐徐语文坊精编)要融情入景,提升意境。

《学习描写》

描写包含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景物等的描写,描写可以使客观事物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抓住特点,要带有情感色彩。

《学习抒情》

抒情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寄托,可以跟记叙、议论结合在一起抒情,也可以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在语言表达上,可适当地运用排比、设问等手法增强抒情效果。

《学习虚构》

虚构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

《演讲》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情感,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演讲时要努力做到:第一,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并运用适当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逻辑结构要清晰连贯,(徐徐语文坊精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张弛有度,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激发听众的感情,等等。第五,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听众的情绪,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第六,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要根据演讲的内容,把握好演讲的情感基调,(徐徐语文坊精编)能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文化。运用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危言危行、细大不捐),谦敬错位(蓬荜生辉、鼎力相助),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秦晋之好),褒贬失当(雨后春笋、趋之若鹜)。

《修辞无处不在》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徐徐语文坊精编)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包括语音修辞(叠韵、双声、叠音、押韵、平仄、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等),词语修辞(炼字,比喻、拟人、借代、比拟、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语句修辞(倒装、整散、长短、反问、设问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祖先的字),妇人称姓,贱者有名无氏。

2、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圣诞节、复活节),或是节令上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节日的风俗除了单纯自然原因外,还有民众心理上的因素。孔子说,百日之劳,换来的不过是一天的快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啊。有张有弛,才不会觉得生活单调。

3、中华民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点,(徐徐语文坊精编)中华大地是黄色蒙古人种的故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今天中国人的共同祖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一起发展成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如何学好语文

那天晚上,我早早做完了作业,很是高兴,就把房间里里外外全部收拾了一番,谁知,竟理出了一张语文试卷,76。5分。我突然想起我最近学习的下降,心情一落千丈的感觉,超难受。

我抱着试券,躺在床上,委曲地想:我已经很努力了呀,怎么成绩还是上不去?想着想着,我睡着了,就这样睡着了。……

我这一睡就睡到了第二天清晨。天才蒙蒙亮,我就起来了。看了一眼钟,刚六点。按道理说,这时我会翻个身接着睡。而我却出现了第一个反常:拿出培优来做!7:30分,我出门上学去了。到了学校,同学还没来呢。按道理说,我这时应该画画。但我竟然从书包里抽出了评价手册!这是我第二个反常。到了时间,老师进了教室,把早自习作业工工整整地抄在了黑板上。早就做完了早读作业的我,应该会停下来歇会儿了吧?可是我还在做,第三个反常出现了。做培优做得都要吐了,我的手终于停了下来。我以为可以休息一会,结果是张老师要讲课了。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听得津津有味,一点儿也没有走神,这个反常,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这是第四个了。最可怕的还是中午。吃完饭后有一节课是用来看书和休息的,而我竟然把整节课都用来写作业!数学写完了写英语,英语写完了写语文,全都写完了就自己加,一刻也不休息。我对自己说:“累死啦,别写了吧!”“绝对不行!”自己对我说。今天,我出现了五个反常。

放学回到家。我想洗个手再看会儿书。结果,结果……,我发现镜子里映出的不是我,而是学习之王——胡宇昂。!我顿时手脚发毛,晕了。

终于,我睁开了眼睛,发现我已不再是胡宇昂,变回了原来的我。我正躺在床上。原来,刚才的一切,只是梦一场。这个梦,是想告诉我什么:是学习的方法。所以啊,上课认真听最重要;认真写作业不可少;至于贪玩嘛,那是万万不可以的啦。。如果要想让学习成绩瞬间提高一大步,世间万人做不到。对于我来说,要想让学习提高,必须像胡宇昂那样,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知识考点2021相关文章:

    精华图文

    26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