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合传,以廉颇 、蔺相如 为主,并记述了赵奢 父子及李牧 的主要事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六、总结主题和艺术特点

(先教师示范——人物刻画)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我们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先介绍廉颇。赵惠文王十六年, 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 为:做,担任。伐:攻打。大破之,取阳晋,阳晋:本卫邑,后属齐,在今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战功显赫。 拜为上卿, 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地位极尊。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威名远扬。

蔺相如者,赵人也。 ○次介绍相如。平凡得很。“赵人”与“良将刀相对,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赵宦(huàn)者令缪(miào)贤舍人。 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战国时,贵族家里常养着一些门客。○地位低微。“舍人”与“上卿”相对,一尊一卑,十分鲜明。

概略介绍廉、蔺身世。即点明题意,引出人物,总领全文,天为后文写廉、蔺矛盾伏下引线。

赵惠文王时, ○点明时间。 得楚和氏璧(bì)。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秦昭王闻之,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公元前30年~前251年在位。之:代词,指代赵惠文王得楚和氏壁一事。 使人遗(wèi)赵王书, 遗:送给。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介词,用。易:交换。○以城易壁,纯属骗局。交代故事起因。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诸:各位,众。谋:计议,商量。 欲予秦, 予:给。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受骗。徒:副词,白白地。见:助动词,用于动词前表被动。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力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使。派遣。报,答复。○进退两难,一筹莫展,揭示秦赵矛盾尖锐及赵之大臣畏秦之甚。为相如出场铺垫。

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臣。古人表示卑谦的自称。○“可使”二字,如奇峰突起。 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凭什么。介宾短语作状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问黟带出下文,补叙前情,从侧面勾画蔺的轮廓。 对曰: 对: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臣尝有罪, 尝:副词,曾经。 窃计欲亡走燕。 窃计:私下打算。窃,表示谦敬的副词。亡:逃亡。走:跑,此处有投奔之意。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止:阻止。 ‘君何以知燕王?’ 君:对人的敬称。知:了解。○发问令人深思。 臣语(yǔ)日, 语:告诉。 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大王:对国君的尊称。

燕王私握臣手曰, 私:秘密地,暗暗地‘愿结友’,结友:交朋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只看现象。 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蒸弱, 夫:助词,用在全旬之首,表示要阐发议论的语气。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而君幸于赵王, 而:表顺承。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连词,因此,所以。结于君:同您结交。○透过现象,视其实质。 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副词,却。亡赵。从赵国逃亡。走燕:跑到燕国去。“赵”和“燕”都是补语。○与“幸于赵王”对照,处境迥异。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其势。作状语,照那种形势看来。而束君归赵矣。 束:捆绑。归:送回。○看发展,预见后果,不堪设想。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 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服罪请求就刑。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斧,铡刀。质,同“锧”,铁砧(zhēn),刑具的底座。则幸得脱矣。则:连词,就。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幸,副词,侥幸。脱,免罪,免祸。○与“欲亡走燕”对比鲜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这个“幸”是表敬副词,不需对译。○果是好计,预见何其正确。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以为:认为。其人:那个人。其,指示代词,那。“其人勇士”是个判断旬形式的主谓短语。○“勇”、“智”二字,贯彻全篇。宜可使。” 宜:应该。○极力推荐,可担重任。

以上一段插叙,先声夺人,初显其智勇双全,才识不凡。下分三个场面对蔺相如进行正面刻画。

于是王召见, ○紧承上文“可使”。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寡人:意谓寡德之人,为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可予不(fǒu)?” 不:同“否”。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许:答应。○审时度势,结论明确肯定。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nài)何?” 奈何:怎么办。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理曲,理亏。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代词。宁许以负秦曲。 宁:宁可,宁肯,副词。负秦曲:使秦负曲。负,担负,承担。○权衡利弊,明快决断。与上文群臣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照。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 必:副词,果真。○与前文“未得”相应。 臣愿奉璧往使。奉:两手捧着。往使:前往出使。○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敢担重任,胆识过人。与前文群臣畏秦之甚亦对照鲜明。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请:表敬副词。完璧归赵:把璧完整地送回赵国。完,完整,此处有原封不动的意思。○果敢坚决,显示蔺相如的智勇,也暗示其入秦必有一场激烈斗争,并为“完璧归赵”的结局设伏。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承接连词。遂:副词就。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奉璧使秦。过渡,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以上写相如对策和接受出使。是“完璧归赵”故事的第一个场面。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章台:台观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宾的地方。在此接见相如,表示对赵国使者的轻视。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呈献。○献璧过程一笔带过。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以:连词,连接“传”和“示”两个动词,表顺接,可不译。示:给……看。美人:指妃嫔。左右:指身边的侍从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 万岁:永远存在之意,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自以为骗局得逞,故如此得意忘形。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偿:酬报。“赵城”是双宾语。乃前曰: 乃:副词,就,表动作先后相承。前:上前,动词。 “璧有瑕xiá),瑕:玉上的斑点,疵病。 请指示王。” 指示王:指出来给王看。“指”、“示”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词的“指示”不同。 王授璧。 授:交给。○当机立断,巧设托辞,从容收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连词,于是,表承接上文。却:后退。倚柱,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竖起的头发向上冲动了帽子。○如山洪暴发,飓风骤起,以极度夸张之笔,将蔺相如大义凛然、怒不可遏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xī)召群臣议,悉:全部。 皆曰:‘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倚仗。其:它的。 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托辞委婉,揭暴其奸诈阴谋。 议不欲予秦璧。 予:给予。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因以代指平民。尚:副词,尚且。况大国乎? 况:连词,何况。○旁敲侧击,刺其言而无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且:连词,而且。表意思上的更进一层。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乃:副词,就。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隆重典礼之前,必须沐浴更衣,独宿,清心洁身,以表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拜送书:叩头跪拜,送出国书。书,指答复秦国的信。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陈说赵王送璧礼仪之隆重,态度之友好,心意之真诚,娓娓动听。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修敬:表示敬意。修:整饰,此处有“加强”之意。○为下文指责秦的轻慢无礼作反衬,也为设缓兵之计做好准备。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 列观:一般的宫殿(不是正殿),指章台。观,建筑物的一种。礼节甚倨(jù),倨:傲慢。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之:代词,指代璧。以:连词,可译为“来”。○处处与赵的“敬重”对照,慨然以严词相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yì), 邑:泛指一般城市。 故臣复取璧。 复:副词,又。○直截了当戳穿骗局,明收回宝璧有理。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急臣”,使臣急,可译为“逼迫我”。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俱:一同,一起。○表示决心同归于尽,严正不可侵凌。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 其:他的。睨:斜视。欲以击柱。以:介词,把。后省宾语“之”。○看穿秦王贪璧而恐璧破之心,故作破璧之态,进行胁迫,智勇可见。“睨”字颇传其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其:他,指代蔺相如。乃:副词,就。辞谢:婉言道歉。固请, 坚决请求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固:副词,坚决。○见其窘迫之状,果为相如智勇所屈。 召有司案图,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案图:察看地图。案,同“按”,审察。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从此以往:从这里(数)过去。都:城。○装模作样,图上偿城,仍是骗局。

相如度(duó)秦王特以诈佯(yáng)为予赵城, 度:估计。特:副词,仅仅,只不过。以诈:用欺骗手段。佯:假装。实不可得。○心有成算,不存侥幸之心,不为假相所骗。 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共传:共同传诵,即公认之意。赵王恐,不敢不献。 ○迎合其“大国之威”的虚荣心理。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以此作为进逼秦王之由。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宜:副词,应该。 设九宾于廷, 九宾:也称九仪,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宾:同“傧”,赞礼官。臣乃敢上壁。” 乃:才。○回应前文,极似郑重其事,实为争取时间,智设缓兵之计。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终:副词,终究,到底。强:使用强力,作状语。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zhuán)舍。 遂:副词,便,就。舍:安置住宿,动词。广成传舍: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即宾馆。○秦王强忍一时之气,想再行哄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决:副词,必定。负:违背。 乃使其从者衣(yì)褐(hè), 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说化装成老百姓。衣:穿,动词。 怀其鐾, 怀:怀藏,动词。其:那。 从径道亡, 径道:便道,小路。亡:逃跑。 归璧于赵。 归璧:使璧归,把璧送回。归,使动用法。○思虑细致,施计周密,智勇亦见。照应前文“臣请完璧归赵”旬。

以上写相如一上秦廷,获得初步胜利,是他同秦王展开激烈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引:接引,延请。○前倨后恭,希望得璧。 相如至, ○璧已归赵,空手前来。 谓秦王日:“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同“穆”。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者:坚守信约的人。“坚”、“明”都作动词用,坚守、恪守之意。约束:盟约,誓约,名词。○先发制人,数落其历代祖宗言而无信——确凿的历史依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诚:副词,实在。见欺于王:被大王所欺骗。见……于……,表被动的格式。负:辜负,对不起。○揭露其欺骗阴谋——充足的现实理由。 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 间:问道,偏僻的小路。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持璧而归有理。 且秦强而赵弱, ○“且”字一转,另作文章。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一介之使:一个使者。介:相当于“个”,含有轻贱、微小的意味。 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以:介词,凭。岂:副词,难道,哪里。○相激之辞,在情在理;反诘之旬,理直气壮。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当诛:应当处死。臣请就汤镬(huó)。就汤镬:受汤镬之刑。汤镬:烹刑,古代酷刑之一,用滚汤(开水)烹煮犯死罪的人。就:接近赴。镬:无足大鼎(大锅)。○视死如归,不畏强暴。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孰:同“熟”,仔细。○提议秦王深思,暗示杀使者并非上策。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xī)。 嘻:苦笑声,这里用作动词,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大出意料,啼笑皆非,其狼狈窘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且对描绘相如形象收反衬之效。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或:有的人,代词。引相如去:拉着相如离开朝堂去处死。引,牵,拉。去:离开。秦王因曰: 因:连词,于是,就。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介词,后省宾语“此”。趁此,就此。厚遇之:优厚地款待他。遇,招待。使归赵。 使(之)归赵。兼语省。○权衡利弊,只好顺水推舟。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yé)?” 岂:难道,哪里。以:介词,因。邪:同“耶”,吗。 卒廷见相如, 卒:终于。廷见:在朝廷上接见。廷,名词用作状语。毕礼而归之。 毕礼:完成接见的礼节。归之:让他回去,“归”属使动用法。○貌似宽怀大度,实有难言苦衷。点明相如出使秦国胜利而归。

以上写相如二上秦廷,面斥秦王,全胜而归,是他同秦国君臣展开激烈斗争的第二个回合。

相如既归, 既:副词,已经。 赵王以为贤大夫,以为:以(之)为,认为(他)是。以,动词,认为。兼语省。贤大夫:贤明的大夫。 使不辱于诸侯, 使:出使。不辱于诸侯:不蒙受诸侯国的侮辱。 拜相如为上大夫。 上大夫:官名,大夫中的最高官阶,地位仅次子卿。

秦亦不以城予赵, ○以城易璧,本是骗局。赵亦终不予秦壁。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打击了强秦的气焰。回应前夕“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句。

以上。是“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10.秦王不怿( )

二、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 )

2.秦御史前书曰( )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必备教案电子版案例五篇

2021年高三人教版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五篇

2021高考人教版必修语文教案的设计五篇

2021年高考必修语文课文教案归纳五篇

2021新高考语文教案五篇

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语文精选教案采集五篇

2021新高考语文教案新设计方案五篇

春季高考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21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