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有效教学

庄宇 224分享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需要老师对数学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赞可夫曾不止一次地批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10以内的数做了120次练习,讲了25节课,浪费很多时间。他提出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要重视理解,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在苏联,很强调要善于依据教学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方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拟定的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3.重视广泛应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国外,直观教具不仅广泛应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在美、英、苏等国,低年级都广泛使用彩色木条(《小学数学教师》丛刊第2期91页有介绍)来做四则运算,大数的计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讲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以识图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的小学正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如何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他们的参与动机。例如,在教学数额分解与组合时,新课开始,我拿出6个气球,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五颜六色的气球吸引了,紧接着我请学生帮助我把这6个气球分一分,分成两份。我的话刚说完,学生就拿出自己已准备好的学具动手分起来了。紧张、高兴的情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最后得出五种分法,有:(1)6可以分成1和5;(2)6可以分成5和1;

  (3)6可以分成2和4;(4)6可以分成4和2;(5)6可以分成3和3。这时我适时地讲解:“第一种和第二种气球的分法相同,只是放在左右手的顺序不同,第三种和第四种也是如此,所以由6可以分成1和5可以想到6可以分成几和几……”接下来就利用刚学习的6的分与合的方法学习7的分与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最后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动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了6、7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学会联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离不开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分析、综合,这些方法平时在教学中要多加应用,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针对例题1,我先根据教学图编一个故事,教学第二个例题时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展开想象、编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知识面越广,联想力就越强,有了联想,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三、善待学生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

  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让成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周培源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如“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白云为什么会飘”等等,有一次他和小伙伴发现了一个水池,老是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他就想这是为什么。由此萌动了好奇心,他细心钻研,后来发现这是个沼气池。因为他从小就爱问,而且自己能专心研究,最终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什么儿童能提出大人们提不出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是问题的源泉,也是创新的开始,我们应加以善待和珍爱。

  如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诱人的学习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加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

  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

  一堂课结束,同学们在活泼、友好、团结的气氛中学会了。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2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