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哪些好的解题技巧

庄宇 224分享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拿到高分,进入好的学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数学的解题技巧。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1:找规律填数

  解决这类题目,先要仔细观察,找出数列中各个数之间的关系或相隔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巧算加减法

  我们在对加减法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首先,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其次,要了解题目的特点,选项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那么去掉括号时,括号里的减号变加号,加号变减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那么去掉括号时,括号里的符号不变,这就是同级运算去括号的性质。去括号,添括号,才能使运算符号有依据的改变。

  3:巧填运算符号

  填写运算符号,有时要跟括号连在一起用的,如果你先计算的是加减法,再计算的是乘除法,要给加减法添上小括号。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能两种:一是凑数法,常用于数字较多,结果较复杂的题;二是逆推法,常用于数字不太多,得数也较小的题。

  4: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可以分为封闭路线(例如圆、正方形、长方形等闭合曲线)和不封闭路线(例如一条线段、折线、半圆等)两种情况。

  1)如果路线是封闭的,这时棵树=段数。

  2)如果路线是不封闭的,两端不植树,那么棵数=段数—1;两端植树,那么棵数=段数+1

  5: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是大数、小数以及两者的和与差之间发生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以下公式:

  (和+差)除以2=大数 和一大数=小数

  (和一差)除以2=小数 和一小数=大数

  6:方阵问题

  四周人数和每边人数的关系是:每边人数等于四边人数除以4加上1。

  中空方阵总个数等于(每边个数减去层数)乘以层数乘以4。 注意事项:

  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人数就减少2人。

  每边人(或物)=四边人(或物)数除以4+1。

  四周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1] 乘以4。

  中实方阵(实心的)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乘以每边人(或物)数。

  中空方阵(空心的)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数—层数)乘以层数乘以4。

  最外层每边人数=中空方阵(空心的)总人(或物)数除以4除以层数+层数。

  7:趣味算式

  填算式中的某一个数,可以用倒推的方法进行思考;按规律填算式中的空缺部分,可以先观察算式,找出规律,再填上合适的数。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步骤

  ①审题(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有表格式,有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也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②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a画,分析数量关系。虽然新教材的低年级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但我们认为画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首先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形是学生思维的基础。但画实物图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其次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b说,分析数量关系。说就是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等。当然,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③检验(检查验证的能力)

  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建立模型,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做的体验和经验。所以,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形成数学的模型。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问题情境”为前提的解决问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小华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她想用自己的零用钱20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现了解到:康乃馨5支10元,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6元,小华用这2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则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分析数量关糸”为核心的解决问题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出要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策略。这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情境中的数学因素(数量与数量关系),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而建立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运用中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3.以“教给解题策略”为重点的解决问题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有几枝铅笔”练一练的第2题右面一幅乒乓球比赛图,有4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另有一个小朋友在记分。有的同学根据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1个同学在记分,列出4+1=5或1+4=5;有的同学根据男女生人数列出2+3=5或3+2=5;还有的同学列出2+2=4,他认为正在打乒乓球的有2个男生,2个女生或者左边有2人,右边有2人,打乒乓球的一共有4人。这些同学都能正确运用加法含义去解决问题,都是正确的。又如练习二的第3题左面一幅图,图意是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6-2=4,4+2=6,6-4=2,但学生都知道棚内有4人,这三个算式应该都是对的,后两个算式有代数思想,对其后续学习是有帮助的。

    72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