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预习方法的建议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自己学习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因此,预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方法的建议

  1 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学习中非常基础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学习课堂效果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预习方法的运用。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引导小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高,因而教师在语文预习中需要加强其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小学生逐步的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这样才能够让预习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1.1 诵读教材中的课文

  语文预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诵读全文,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同时它在课前预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一种语言的应用,作者通过语言组织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根本前提是阅读文章,并且不能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是需要反复性的诵读。在读第一次的时候学生需要将全文朗读一遍,认识文章中的字词,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字词,需要标注清楚。读第二遍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文章大致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口述出来。第三遍学生应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诵读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广泛,是因为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时候,能够慢慢对文章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1.2 思考课文内容

  阅读和思考是无法分离开来的,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课文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的诵读,很难将全文的意思把握清楚,所以在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思考课文每一段话的意思,特别是文中的重点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边读边思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了解预习的正确的方式,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一边阅读一遍思考,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才能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要让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让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如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中,描写了一句话“叶尖一顺儿朝下”,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能会不解,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尖会朝下,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吗,还是和爬山虎的生活习性有关。学生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因此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探讨答案。在弄清楚课文内容后,可以将文章内容综合起来,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1.3 检验预习成效

  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预习的目标,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在课文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反复阅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课后练习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做课后的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好坏。并且课后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所以学生通过做题目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做题目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习题练习,重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的练习对于语文预习而言同样很重要,因为课后练习往往是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它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别是句子理解之类的题目,学生在预习之后可以尝试做一遍,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

  2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中注意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掌握预习的方式,在向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教材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挑选预习内容的时候,应该尽量选重点内容,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教材中重要的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语文课堂中的重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的时候,学生能够有一个提前准备。另外作为小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重视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预习过程中主动去完成有关的任务。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主动去学习。在课文预习的时候,自己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让预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课文预习策略

  一、读

  即读课文,俗话说:“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交朋友。”读通课文,带着问题读书,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做到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妙的段落,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非常重要,只有读得正确、通顺、流利了,才能在课堂上披文入情,深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圈

  指导学生在认真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建立一套标注符号,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不同内容在文中加作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词语用“-”,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注

  给课文加批注,文中的一些生字通过查字典把正确写法批在一边,难以理解的词语的注以释也可以批注,过渡句、照应句、中心句等都可以批注还有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受就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问

  即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学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由大进。学生在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课上就会倾听或与老师、同学讨论,排除疑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

  即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下来,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能力。

  六、理

  即理清课文的述顺序,看课文的按什么顺序写的,或分几部分写的,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能力。通过多年实践,我发现小学语文习有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踮一踮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习时要具体,要符合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习题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展性。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由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学生初次不接触习,不仅对习语文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习的习惯和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问题,来逐步养成学生课前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习问题。

  3.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好学语文的自信心。

    74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