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准备过程。预习也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一、明确预习目标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学哪篇课文,课下预习”,学生听后却无从下手,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怎样的预习效果?等等。这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操作程序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活动方式:①集中式:课下预习以学生居住地较集中,结成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教师提出预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同学搞好预习。②分散式:分散居住的学生可在家中独自预习。

  2.预习时间:①短期预习:在讲授新课文、新知识前二至三天进行。提前对新知识进行整体感知。②常规预习:在本学期内,凡未讲授的课本内容(以课文为主)只要有时间,学生可有计划地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预习。

  3.预习要求:①常规性预习内容及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身边必备课本和字、词典、笔、本等学习工具。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本是预习内容的依据,要认真的按课本后面要求做好预习。标准是基本做到对问题能理解和回答,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课文能力。例如,在准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时,我想学生在预习初读时会遇到对情节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由于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们比较远,对当时的背景、作者的身份等并不了解。我提醒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书查找收集有关军阀割据及李大钊生平的资料等。课上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总结后带到课堂上介绍给大家。②短期性预习内容及要求。短期性的预习,相对于常规性预习来说,预习的是课文的重点,即课堂讲授时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经过多遍认真地阅读文章,就能由浅入深地了解文章表述的宗旨,掌握文章的精髓,深入地联想有关问题,从而收到教益和领悟,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客观上讲,如果对小学生这样要求未免过高不现实。那么我们要求课前预习时阅读不少于三遍或力争五遍还是可行的。因此在阅读质量上,教师需要提出要求。

  第一遍:带着学习工具阅读。借助工具书在扫清文章内的生僻字与费解的词语障碍的基础上,能够较顺畅地朗读课文,并能基本上理解课文所说的内容。

  第二遍: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结合教师的提示(引导、点拨性提示)以及正文后的思考题进行阅读。阅读速度要慢,思考问题要细,对文章重点词语、段落,要反复多看、多思几遍。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流畅的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第三遍:阅读时要对重点和难点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对解决不了的、记不下来的带到课堂上解决,同时要求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要求背诵的做到能顺畅背诵。

  (二)对教师要求

  1.认真备课。教师既是课前的推动者、引导者,更是先行者。教师在提前做好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提前出示课前预习提纲。例如在教学《掌声》时,因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学生年龄尚小,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文中一个自卑犹豫的残疾小姑娘的内心世界,文中以两次掌声为主线,学生虽然很熟悉这样的事件,但其中的内涵学生不好理解。在预习时安排了以下的问题①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及关键词语来理解。②想一想这两次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③两次掌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牢牢抓住文章主线,学生会回答出提出的问题,对课文的理解也到位了。

  为了能够立体体现文章内容,调动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兴趣,采用了把课文内容情景再现直观的方法,预习时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的情节。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让学生试着扮演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由学生通过对话、扮演,体会铁罐是怎样一步一步奚落、嘲笑甚至到狂吼陶罐的,而陶罐并不因铁罐的无理而发怒,体现了陶罐的宽广胸怀与高尚品德,不仅使孩子们从成长中受到了深刻启迪而且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有了具体生动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添了搞好课前预习的乐趣。

  2.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小学生培养成自觉搞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是需要经历由适应渐进再到自觉这一个过程的,能否达到预习效果,要贵在有恒。因此,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检查、情况了解的工作。原则是,有布置就有检查,好习惯是在不懈坚持中养成的。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可采取课前追踪,课上检查方法进行。

  ①课前追踪。抽查某个预习小组成员或独立活动的学生,向他们询问活动情况。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如何,对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示,对学生的帮助效果如何。此举既帮助了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时也能起到帮助教师修正完善教学方案的作用。

  ②课堂检查:这是一种隐秘性的检查。授课时,教师灵活地、有目的地选择平时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问,难度视学生能否回答灵活性地决定。此举一方面检查了学生与预习的真实情况,也验证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得效果。

  ③学生检查:教师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互查,让学生通过互查,既了解学习小组间各组员的预习完成情况,同时通过检查他人的作业对预习内容有了二度的接触、熟悉。这样的检查,用时少、反馈快、效率高,老师轻松,学生又学会了评价,一举两得。等学生养成习惯后,不仅检查的效率提高了,预习的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口头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应出示引导提纲,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1.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又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了部分知识障碍,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积极思考,就难以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大大提高听课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习惯就事半功倍,就可以培养“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2.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小学生喜欢跟周围的同学比较,会自发地想,为什么别人能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而自己却没有呢?这样其就会重视预习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问,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预习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如果班级形成良好的预习氛围,学生就会自觉地、享受地进行语文预习。最后,以激励为主,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预习不尽如人意的同学积极鼓励。

  3.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3.1制订单元整体学习计划。在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前,布置学生进行单元预习,要求学生通读整个单元内容,并根据个人情况,拟出单元整体学习计划,写在自主预习摘录本上。这样,学生可以对整个单元有全盘的了解,也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计划制定出适合全班学习的步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2读文三遍,标注符号。预习课文的第一件事情是通读全文,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读三遍课文,第一遍一定要读出声音,读准字音,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第二遍、第三遍学生可以自由读,要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熟悉或喜欢的符号标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重点内容和需要查找的资料等。当然,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如关键词句用“……”;不理解的地方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这样可以在讲解的时候,了解重点,把握难点,加深记忆与理解。

  4.查

  查的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查可以读前查,可以读后查,也可以边读边查,这要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最好是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查,这样对理解课文更有帮助。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查的内容各异。

  5.记

  记就是把自己预习的收获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三年级时,我要求学生在笔记上把预习的内容写下来,但是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上课时一旦忘记了,就要翻笔记,耽误时间。从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把预习的要点记在书上,就像一些重点词语,上课时老师提出来,学生就能很快地解释出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6.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6.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落实预习活动,养成习惯。

  6.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6.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7.合作预习

  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合作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疑问,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如节选的古典名著,学生们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4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