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预习

庄宇 224分享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预习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身的含义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正确的预习习惯,往往会导致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生主动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目的被弱化。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学生的自学方法、保证学习的自我落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1.对课文进行自读自悟

  学生对课文进行自读自悟过程中,读的目标是读准生字的字音,在此基础上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而悟的目标是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可以为其学习新知识建立一定的基础,找到需要老师指导的问题,使其有时间和精力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里对这些需要老师指导、点拨的问题进行研究。

  2.对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带着具体的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而这些疑问正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老师的讲解、说明、点拨或者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来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的自学自悟和老师的指导、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3.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背景介绍、人物介绍等相关内容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从而在整体上感知。比如,在教学《燕子》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去查找关于燕子的资料,如,燕子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问题。这样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活跃起来,各自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整个课堂都处于一种很自然、放松的状态中。

  4.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预习课文时,学生不能仅仅是对课文读读、想想,也应该注意要多动笔。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的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给不太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在含义较深的句子下面画线等。对课文的一些难点做上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地方多加注意,听听老师的讲解,使自己能够将这些地方彻底搞清楚。

  二、对学生的语文预习方法进行指导

  1.读课文的方法指导

  (1)初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不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运用普通话读课文要准确而流利,要富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事实上初读的目标就是“准确”和“流利”。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把一篇新的课文准确而流利的读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学生需要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和生词,并对这些生字和生词进行认真的拼读,以扫除学习课文时遇到的生字和生词阻碍,方便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对课文进行初读。

  (2)默读法

  默读法是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捕捉的学习方法,是预习过程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学习方法。由于默读法是使用眼睛对内容进行捕捉,省略了发音及耳朵的监听,致使默读法成为一种十分高效的预习方法。默读法可以一边读、一边进行思考、一边进行注释,且对不同课文的内容都十分适应。比如,学生在预习《飞夺泸定桥》时,会对红军夺泸定桥的原因、夺泸定桥的方法以及从中可以发现红军战士的哪些精神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了解。

  (3)速读法

  速读法是预习课文时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未来的学习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要进行一定的速读法指导,使其对这种方法能够有很好的掌握。速读法是指学生要把预习方式从原来中、低阶段的一字一词的阅读方式转变成一句一行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是由眼入脑,要想的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目标转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明白眼睛所看到的内容究竟说的是什么。这种方法十分适应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4)朗读法

  朗读法重点是在有声朗读,这对诗歌、散文或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预习工作非常有利。因此,教师应当对小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进行的课文朗读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5)精读法

  精读法与速读法不同之处就在于精读法是在速读法基础上的一种提高。在预习课文时,精读法可以突出一个重点片段或者一条主要线索。比如,在对《军神》这篇课文进行预习时,学生不但可以突出地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进行高度称赞的话语,而且通过精读还会注意到刘伯承手术中的一个细节描述:“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崭新的白垫单竟然被抓破了。”通过这一描写,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体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

  2.查的方法指导

  查是指让学生对作者的情况进行查阅,比如,作者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及在社会中的地位等;也可以对课文中人物的情况进行查阅,以便学生对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以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并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查的预习方法,能够为后面的读书理解打下基础。

  3.画的方法指导

  这种方法是指要求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上,把生字生词、好词佳句、重点内容、疑问及段落等都用符号画出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合适的标记符号,不必画得过杂过多,只要突出重点,便于鉴别就可以,避免对课文的洁净美观造成影响。教师也可以对这些标记符号进行统一规定,使学生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符号。

  三、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应及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预习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指导改进;如果不进行评价,预习的潜在教育价值就有可能无法发挥出来。不强化预习效果,不是必须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在每次预习完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进行同桌互评或小组内交流评议。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认真读书。

  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而且要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

  2、查阅工具书。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3、反复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4、做好笔记。

  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那么怎么做预习笔记呢?比如预习《社戏》一文,看预习提示及注释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出来。

  5、提出问题。

  就是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并勇于发问,将老师对问题的阐述与自己预习的问题相以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但对老师所讲的也不应盲从,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记下,课后探讨,可以与同学一道各抒己见。

    7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