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一、预习常要求,习惯早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是,由于教师要求不严,家长监督不力,在小学生自控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改进。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正是正确引导他们预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全面树立人的发展理念,严格要求学生坚持预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做预习笔记,把握问题症结,倾听教师解惑之道,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助长学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二、学习讲方法,预习见效果

  预习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中,学生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教材内容,要按照预习提示和教师要求去思考问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和能力形成的过程。那么,怎么交给学生预习方法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教材,翻查资料,初步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困惑疑问等。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至少要让学生掌握六步预习法。

  (一)扫清文字障碍,注重词语积累

  一篇新课文,学生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难懂的语句,在阅读课文时,就要眼、脑、手并用,不认识的字,要看书上注释或翻查字典,正确掌握字音和字义,不理解的词,要请教父母或词典,正确理解词语意思,读不懂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细心揣摩,如果通过查阅资料都无法解答的问题,就通过网络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帮助理解。预习中要注重记录遇到的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待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集体探究,合作解决。特别是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一字多音和一词多义的问题。课堂上,将所有学生的问题提出来进行梳理、分类,再引导学生分组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合作的集体智慧,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求真精神,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巧用预习答卡,提高预习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质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作课前预习卡,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把握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张卡,孩子能很快掌握了良好的预习方法,并把预习当做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去完成。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预习卡设计了几道题,如:课文主要事件?对文中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将文中故事讲父母听,看能不能感动父母。答题卡预习是思维辨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又能增强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三)注重勾划标识,提高听课质量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勾划是预习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预习时应勾划段落层次、要点和生僻字词句,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记录不懂的问题。将重点和疑惑点问题用符号标识出来,做好预习笔记,争取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对于那些经过努力仍然有疑问的,不必解决,将此疑问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上课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注意听同学的观点,听老师的解答,化解心中的疑问,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听课质量。

  (四)积极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预习时,思考问题,进行质疑,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而多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课堂上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因此学生预习中画出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五)抄写好词好句,丰富自身知识

  预习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教材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挑战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知识。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预习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六)检查预习作业,提升预习效果

  教师对预习的检查,有助于增强学生预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前两三分钟是很难静下心来听课的。如果把这个时间合理利用,进行“小游戏”、“展示预习成果”等活动,这不仅慢慢缓解学生动荡的行为和心绪,把学生顺利地带入课堂教学气氛中,还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掌握学习预习效果的有效措施,问题梳理分析和集中解决,有助于提升学生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一、预习方法

  (一)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往往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

  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

  3.用波浪线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并能写出自己的体会,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圈出后鼻音和翘舌音,默记。

  (二)查问

  1.查阅字典、词典,利用互联网,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

  2.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这一点特别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3.理解要掌握的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1.读课题,思考:我要知道些什么?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课文当中给我们透露出了怎么样的信息。

  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

  (四)做好摘录笔记。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这点我从接手这个班来坚持了整整四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知识贵在积累,所以到了现在的六年级,我们班学生的语文预习做的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预习后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到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的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五)拓展

  1.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2.仿写句子或者段落,特别是一些现代诗歌。

  对于学生的摘录笔记我从开始就在坚持让学生做,这样几年下来,学生的积累就上去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预习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1)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预习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2)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新闻记者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根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一些铙有兴味的预习题,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尽管不少学生看过《安徒生童话》,然而学习该文时,兴趣浓,积极性高。不但学懂课文,憎恨黑暗的社会,并且在学习中掌握了童话的特点。

  三、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让小组的共同讨论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74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