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起到提前知晓内容,加深课文印象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系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之初,凡是新的课文的教授,可让学生先默读一遍。因为高年级已经有了移动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经验,因此在默读过程中要先完成两个任务,一要弄清整篇课文内容梗概。例如事情发生是起因,发展的顺序,里面的出场人物,有哪些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等等。主要用以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印象,为后文的详细讲解奠定基础。二在于因为初拿一篇课文,肯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生字词以及段落句子,在此环节中,要让学生勾勒出不认识与不理解的内容,作上标记。其次就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生字表,在前面默读课文中勾勒出的不认识字词加以查询,然后再依据标准大声读出来,熟记其发音及结构。最后,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好好读课文了。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大声的诵读,这样,不断加深理解和记忆。通常,朗读可以反复三遍,第一次是为了加强对生字词的印象,第二次则是文章内容和思想上的理解,最后一遍是对文章运用的描写方法及结构的思考等。

  二、培养学生查的能力

  首先,是生字词的查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进行查询,如字词典、询问他人以及现代网络的利用等。弄懂生字词的发音以及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把不容易记住或是十分重要的字词意思,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注释。其次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条件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相干信息进行查阅收集,以更好的熟悉课文。课文发生的环境、背景,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就可以查询当时时代的背景,让学生有更深切的体会;作者的出生年代、发展经历、代表作以及课文中提到的真实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资料,如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就可以去查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和作者关系更详细的渊源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中鲁迅的真实形象;课文的体裁,在某些高年级语文版本上有了“词”的出现,那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词”的特点,以及不同体裁如“应用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时,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所了解;更深层次的查找,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节选了一些我国四大名著的内容,如《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在教师分配预习任务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事先通读一遍这些名著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拓展知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练的能力

  通过相关练习册以及辅助练习题的帮助,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身理解程度,积极思考,大胆发挥,在相关练习题上用铅笔填写自己能做的答案。在做题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及困难,一方面就可以及时询问家长或同学,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格外认真听讲,对于不懂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在做练习题时,因为还有教师具体的讲解过程,所以学生毫无压力,在碰到问题时更有利发散思维的开拓,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小学生自制能力差,爱玩爱闹是其天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预习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兴趣为出发点,轻松愉快的教学,让学生毫无压力,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四、培养问的能力

  通过读、查、练一系列预习程序后,学生对整篇课文以及背景结构都有了一个整体上的初步认识。但是,问题仍然还是有的,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多加思考,看学生对这篇课文还存在哪些不理解,如字词语句、段落大意、内容摘要以及思想感情等,势必要对课文理解透彻。这个时候,对于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找家长同学讨论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提出疑问才能吸收到知识的精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着手,如《最后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内容?为什们要用这个题目呢?作者想通过这个题目表达的中小思想是什么呢?另外还有自然段落之间着手、分析文章的各个段落大意,总结出哪些段落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以及段落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有中心句、关键句等,一篇语文课文总会在某一段提出中心观点,表达文章主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可在此处做文章,对学生提出疑问,加深对文章主要思想的领悟。在一些课文没有具体交代的情节上,教师也可引发学生的疑问,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对此情节展开联想,将故事补充完整;最后是对于文章的高潮和精彩部分着手,例如《第一场雪》一文中,作者描写了雪的美景,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呈现的?以及对雪做了哪些具体的描写等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细心观察能力。

  五、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觉得应该记住或是十分重要的重点词汇、语句照抄在笔记本上。在用笔摘抄的过程中,所谓做到了眼观、手动、脑想的三效合一,将预习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另外,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补充工作。其次就是心得体会的书写,没读一篇课文,学生定要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只是一个词也好、一句话也罢,只要有所感想,都要有所表达。阅读就是思考,思考是实际反映就是文字的真实记录,因此,通过及时记录学生对课文的点滴体会,日积月累,语文的感悟能力将必然练成。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般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在重点词语下面加“△”,在重点句子下面画直线,给不认识的字注上音,不理解的词语旁边写上解释。写出生词的近义词、反义词,通常把近义词标在生词的上面,把反义词标在生词的下面,用大括号标出形近字的组词、多音字的读音,这样就在文中做了不少的标记,对后面的上课、交流、自学展示以及后面的复习打好了基础。

  二、遇到的疑难想办法

  学生在预习中如果遇到知识性的问题,如课文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作品、作者生平等可以通过查资料,上网、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可以下载,或复制、粘贴、新建文件夹、在经过恰当的编辑之后做成精美的知识卡片进行打印并粘贴于课文中。如果查找到的资料很多,有的有用,有的用处不大,有的也许可能不太准确,要注意及时修改完善,做到精挑细选。

  三、写摘录笔记

  预习时,可以把书的空白处当作摘录笔记本,抄上相关的词语、成语、歇后语、典故、诗句、名言等,还可批注上对句子、段落的理解、体会、感悟等。做摘录时行距一般要大一些,便于随时修改补充,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四、大胆合理的想象

  预习课文时,要把自己当作是作品中的人物,要设身处地体会,大胆合理地想象,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课文时,可以结合重点的词语、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反复默读、深入体会,在课文的空白出批注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五、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时,同学之间、同桌间、小组内、全班中进行自学笔记、自学卡片、自学心得的交流、展示、评价等活动,使同学之间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从而达到自学效果的最佳体现。

  六、明确目标和要求

  学生预习时,要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才能提高自学效率。当然预习课文的目标、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不同课文的类型而定的。如:诗词应注重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相关的诗词、名句等,小说应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人物命运的关注等,写景的文章应注重对词语的理解、佳句体会、仿写以及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

    7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