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课前的前奏,有效预习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预习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预习,使课堂探究更深入。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预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具备的素质条件,包括良好的预习态度、科学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叶圣陶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预习的关系阐述出来,提出“预习前”和“预习后”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实际就是有效预习能够为有效课堂打下基础。不仅如此,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说明学习就是发现,谁来发现?是学生去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前的预习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去发现、去思考,提前进入课堂,提前进入课文。

  课前有效预习可以让学生课堂上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出学生兴趣,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有自己想要议论的话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发展他们的异向思维,这样才能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并能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还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老师必须重视有效预习

  学生不预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学生也是费时费力,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认为:学生到了学校就归老师管了,不闻不问,有的家长只忙于自己的生意,对学生不管不问,更不要说陪学生预习新课。有效预习能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有的学生课前也预习了,只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走马观花”应付过去,预习时只粗略看一下课文,根本不思考,这样的预习不能算是有效预习。因此,老师要耐心指导,预习要循序渐进地去预习。只有老师重视学生的预习,学生才会重视起自己的预习。然而有效预习也不是个个学生都得读透课文,掌握内容,预习也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最好有所区别。比如说,预习要求有四项,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全做,而后进生则量力而行,可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对有主动学习,自主发现的学生大大表扬,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还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流于形式,不注重方法的培养,只是布置一下:课后预习新课,看看写了什么内容?或者布置抄写作业:把要求会背的课文抄写一遍。刚开始,学生还认真预习,后来看老师不大重视预习,学生感到预习不预习无所谓,放学回到家,书包一放根本不看书,只好等到第二天早读课才反复读课文、写作业。所以,指导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很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学生预习得才有质量。例如,平时,对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对他们认真得态度充分肯定。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并鼓励他们动脑;对提得问题质量不高的学生也要充分肯定,给学生自信,让学生积极地去预习。

  三、预习预期效果

  1.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专心听课,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在课堂上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提出进行探讨、交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长远来看,通过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的心理品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明确预习的目的,认识到预习指导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教学,实际学情,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预习方法,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建立指导―反馈―反思―改进的预习模式,实实在在落实在预习的有效性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和校本教材。

  3.探究出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基本策略,努力通过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兴趣,使语文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汲取,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怎样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

  一、看

  “看”是指学生预习时要认真地把课文从头到尾地看一遍或几遍。看的时候要一字一句地看,要尽可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那么到底要看多少遍呢?我觉得应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悟性好,看一遍就知道课文讲什么了,而有的学生要看两到三遍才能领悟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认真看完课文后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这就够了。看是预习的起点和基础,如果没有认真看的基础,预习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因此,认真地看完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是充分预习的第一步。

  二、查

  “查”是指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等问题,要自觉通过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在看书或写作文中,遇到不懂的字,首先想到的是问身边的老师、同学或父母,甚至直接用拼音代替算了。这种过于依赖别人的习惯很不好,我们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自己亲自动手去查阅相关工具书来解决的良好习惯。查阅工具书既方便,又省时,学习效率高。而且,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动手查过、思考过而得来的知识才会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因此,作为老师也好,父母也好,当学生有不懂的字或词语来请教自己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在平时教学中,也有学生常常问我一些不懂的字或词语的问题,我总是反问他:“这个问题你能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来解决吗?”结果学生都说能。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去查工具书解决了。渐渐地,学生便养成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再也没有学生问我有关字词方面的问题了。

  三、想

  “想”指的是学生在看完课文后,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有哪些好词佳句,有哪些好的表达手法,有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等等。一篇课文,只要学生能多想想,多找找,总能找出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来,有时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如我在检查学生预习《荷花》一课时,我问学生读懂了哪些问题。有一名学生说:“我读懂了课文中的‘冒’字,我觉得‘冒’字在这里用得特别好,因为‘冒’字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出了荷花生机勃勃的美,生命力强。”

  四、画

  “画”指的是学生在预习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时地动笔画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为写好作文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要把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名言警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画下来,并且要熟读成诵。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每天看书都积累一个词语、一句佳句,那么,一年下来,就能积累360个词语、360句佳句,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五、问

  “问”指的是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学生在预习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如果把疑问置之不理,久而久之,疑问就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疑问要及时地用符号记下来,以便在第二天和同学讨论,或课余时间去问老师。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来解决疑问。学生只有把预习中的疑问解决了,才算真正读懂了课文。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我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问,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既解决了每个学生提出的疑问,又让其他同学也得到学习的机会。

  六、写

  “写”指的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在读到自己有感受或体会的地方,及时地把它们写下来。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看书。”学生在读书时,只有读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才能读得深,读得透,才能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写作中,有不少的学生不会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时读书时没有养成写出自己感想和体会的习惯。

    74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