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语文的预习

庄宇 224分享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关系到学生的识字、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内化,最终影响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式教学的方法

  一、语文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预习过于笼统,考核不到位

  很多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通常是读熟课文、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资料理解课文中的生词,但是与之对应的考核并不到位,课堂上检查预习时受时间限制,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很容易使一些学生滋生懒惰心里,敷衍了事,最终使预习浮于形式。

  2.预习和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整合

  有的老师虽然布置预习任务了,但是由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有效整合,常常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内容,教师仍在细致讲解,而个别学生存有疑惑的地方却关注不足,这样的预习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语文预习中可以采取的做法

  1.精心布置预习任务,形成自学模式

  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预习任务的布置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低年段的预习应以了解为目的,让学生在“读”“找”“画”的过程中,感知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预热;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预习应逐步过渡到在此基础上的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段……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布置预习任务分四步:(1)读熟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画出并自主识记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字义、词义。(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预设问题,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探索问题答案。而到了五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语文内容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预习任务便开始做以调整。(4)不再由教师事先预设问题,改由学生熟读课文后,依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阅读批注,结合课后的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并记录疑问。

  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交流,查缺补漏

  课堂伊始,采取小组互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预习任务前两项的考查,教师深入各组,只听不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集中针对第三步进行重点探索。

  以五年级的课堂学习为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根据自己的批注,谈一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见解,同时也交流一下各自有疑问的部分,尝试在小组内解决,这一步要由自学能力强的小组长组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小组规模不宜过大,四人左右即可。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班级内巡视,关注各小组的交流情况,相机引导。

  当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进行集体反馈。随机抽选同学,请他根据自己的阅读批注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享给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在了解了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依次发表见解或者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遇到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的内容,随时发问或引导分析。对于学生关注疏漏的问题,教师要把问题相机插入学生的分享中。

  3.质疑拓展,引课内延课外

  在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中,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再对个别同学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果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仍有不明白的问题,放在课后作为拓展延伸,以“我的收获”或者“我的发现”的形式让学生写在预习本上,由学生小组进行继续探究,老师可以选取自习时间听取反馈。

  一个好的老师必然懂得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激发其不断钻研、不断进步。所以在课堂学习的最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内容延伸,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

  一、生字预习指导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为2500个,其中1800个是需要学生会写,识字量并不小。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听写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这也就占用了课文探究时间。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为此,在第二学段中加强生字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生字预习指导,一是要从读音做起,要引导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拼读任务。尤其是针对前鼻韵、后鼻韵、平翘舌等生字的读音,要引导学生多拼、多读,做到准确;二是生字的音序、偏旁部首要求学生标注在教材生字栏上;对于不认识的字,则要求学生查字典,搞清其音序、偏旁部首;三是要学会自己组词并造句,组词可以在生字栏上完成,造句则可另外选用本子完成;生字预习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二、词语预习指导

  词语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理解不到位,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内容。结合以往词语的教学来看,多是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字后紧接着教学词语,因课堂中词汇教学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故而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虽然在课文探究中也渗透词汇教学,但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从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情况来看,也多是记形而对其义的掌握不够,于是,在阅读课文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在预习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基本含义。如《西湖》中的“荡漾”一词,基本含义为“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该词语。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工具书,提前在课文中把词语的意思进行整理。如《拉萨的天空》中有八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那么,在课前就需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写在教材上。同时,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也要查阅工具书并做好标记。三是要引导学生记忆词语,对于词语的记忆,可引导学生采用形象记忆法记忆,也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记忆。

  三、课文预习指导

  新课标中对课文的阅读也做了详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且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在以往的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课文预习多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要求不够具体,故而学生在预习中也就显得不知所措。预习课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生词的预习而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顺,这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多读,尤其是涉及生字词的句子、段落,要多读几遍;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要能结合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把握段落的含义;其次,对于段落含义,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这虽然不要求学生能精炼地归纳,但要能大概说出段落的含义;其三,对于课文内容,要能初步说出是讲了一件什么事,还是写了什么景。对于记叙文,要能初步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内容预习可用导学单方式让学生写出段落含义及课文事件。

  四、问题预习指导

  在预习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对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不理解,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对于这类问题,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甚至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明确问题,导致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也只是粗略地带过。

  首先,在预习中要借助导学案给学生留出提问区,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如《小露珠》中“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一句中,学生对该句的修辞不明确,就可在提问区写出来。学生写出问题后,一是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二是和小组进行交流,初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具有典型性的一类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和反馈,一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三是进行相应的反馈。如此,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能更好地提升预习效率。

    74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