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预习

庄宇 224分享

  语文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策略

  一、体裁不同,预习的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选用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童话、寓言、诗歌等。不同体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预习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裁来确定内容。记叙文,除了预习基础知识外,着重要弄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等要素和它所表示出来的思想意义;说明文着重要掌握它说明了什么事物,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等;童话、寓言、诗歌也都有各自的预习内容。如果能抓住体裁特征,并从特征入手来布置预习,那么,教学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二、年级不同,预习的要求不同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因而,对不同的年级应该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譬如朗读课文,对一年级的要求是发音正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指读,不唱读;对二年级的要求是初步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句、逗号停顿;对三年级的要求是初步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针对这些不同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在指导预习时,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

  三、课文类型不同,预习的侧重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讲读课文以教师讲析为主。略读课文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精读课文,往往比较深,教师要重点讲的,可让学生着重预习难字难句和关键性段落,以免讲解时听不懂;对略读课文,教师讲得往往比较粗略,预习时,要求学生全面些,细致些。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1、整体阅读提示应结合生活实际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是主流,主要是对文章中字、词、句的逐个朗读与理解,以及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小学高段学生,往往形成了一种学习语文的“定式”――“理清文章结构、逐句逐段讲解、归纳中心思想”,老师上课分析,学生记下板书,课后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上课时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低段和高段的课堂氛围完全不一样,更严重的是延缓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因此,要让学生课前自己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高段学生,由于已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所以在拿到文章时,首先要浏览单元注释、阅读提示,阅读教材文本和注释,然后看课后练习。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预习之前,应先通读单元学习目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课后的资料袋中也记叙了梁实秋、斯妤等作家印象中的过年情景,同时结合自己过年时家乡的习俗,再去阅读课文就比较好理解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前通读教材,做到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如自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时,就能整体上把握;还有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这些课文内容都与学生自身生活实际相似,特别是那个年龄段的想法,结合自身的感受,就比较好理解。

  2、反复朗读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作用是多么重要。语文书中的精读课文或篇幅长的好文章,就是需要反复朗读,如五年级上册《窃读记》,学生要在不断朗读中感悟作者那种对知识的如饥似渴,还有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下册《草原》等。而那些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有的学生读一遍,只等上课时老师讲解。毕竟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一两节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体会施耐庵笔下人物鲜明的性格,非多读而不能解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能做到预习时反复读、大量读,那么对于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感情,都会有很大提高。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提倡“海量阅读”的齐鲁名师韩兴娥。她强调要“鲸吞”,不求甚解。在小学生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很正常,这时不要让学生纠结于某一处的解释,而是要通读,反复阅读。

  3、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

  当拿到一本好书或一篇文章时,学生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欣赏优秀读物,不能很好地感悟书中所蕴含的奥秘,所以每次作业、练习、考试中,错得最多的就是课外阅读题目。自主学习能力变弱,都在等老师的答案,而且往往死记硬背,只知道这句话的分析,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分析,不懂得举一反三。所以说,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应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主动设疑,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

  在预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让学生做好预习笔记。例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中,作者季羡林写到“然而这凄凉并不同于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句话,其中有反义词“凄凉”和“甜蜜”,在此两个意思相反的词一起用,作者是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如此,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就会对此格外关注。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还有六年级下册《和田的维吾尔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4、勤于做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对于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的时候,将文章的主旨句直接用铅笔划出来,同时也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可以使用“?”“△”等符号将自己需要留意或不理解的问题标注出来。最好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将好的句子也记录下来。以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可以把描写王熙凤的语言、动作、服饰和表情的句子划出来,用符号进行标注,并将自己的感想在旁边或者预习笔记本上写出来。

  在预习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所要预习文章的体裁特点。例如:小学高段语文中有较多的说明性文章,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这类说明文通常不会有太优美的词语,也不会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预习此类文章时,需要学生注意并思考作者的说明顺序,找出说明的重点和说明方法,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74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