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的引导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语文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课文提前进行了解、思考、质疑、探索的求知过程。这既有利于对旧知的复习,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引导方法

  一、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

  课前预习的主体是学生,这并不意味可削弱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缺乏教师引导的预习肯定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教师在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题,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辅以适当的检测评价措施,学生在预习中能得到更切实的收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得更充分。以一所学校的语文课前预习导读题为例,该校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接着借助文本和工具书自学字词;再通过架构课文思路来启发学生梳理脉络;而后尝试关注课文重难点及主旨;最后针对整个预习过程尝试着质疑探究。看得出就这一篇课文的预习题来看,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假如教师也尝试着将这渐进式的预习引导方法运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结果收效相信也比较好。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能遵循这个原则来指导学生开展预习的话,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定是能够螺旋上升的,尤其预习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强。

  二、任务具体而引人思考

  对小学生布置预习,又往往不能说“预习”两字,否则预习就落空了。因此,预习的内容、要求一定要具体。不是仅读几遍课文或请家长签个字,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提示,或者像上面举例那样提供相应的预习题,尽可能多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 “善思”。所谓“善思”,是指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疑问罗列出来,试着做简要的梳理,初步尝试在预习内容中来探求答案。这样一个带着思考在课文中“来回走几遍”的预习,比单一的“读”效果要好多了。

  经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后,学生来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老师的阐述、同学的讨论,假如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课堂讨论结果相吻合,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知识更多是靠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从中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这样也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符时,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全神贯注地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这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适当切合的方法上持之以恒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习得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教学内容精选适切的方法来进行。

  比如,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设计的低年段课前预习可以相对简单,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对一篇新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主要是读――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语句;画――画生字新词;查――不认识的字查查读音;标――标小节序号;问――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边上打上小问号。

  随着学生年段升高,逐渐过渡到中年段时,课前预习的要求方法就要有所变化了,不仅要求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知,还要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主要是要自主利用工具��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分析字形,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每小节主要内容,把内容相近的小节练习归纳,并试着分段等。

  再推进到高年段的预习,那课前预习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即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带着问题在课文中走来回,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引导质疑时,启发学生可针对课题质疑;也可针对不理解的词句提问;还可针对不理解的文中内容提问。

  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测评价,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效,学生便能从预习中真切体验到学习一篇课文的快乐。这样依据学生年段采用不同方法来引导预习,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起了他们求知的强烈欲望。

  当然,这样的预习引导与检测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学生常此以往由低年级训练到高年级。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篇课文精心设计层次清晰又围绕知识点的预习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并完成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预习题。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既能自我检测预习成效,又是一个提升自主思考、质疑、解惑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

  一、激发预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要让学生感到预习语文是一种乐趣,那么教师就要先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愉快。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自然就更加愿意接受这门学科的预习要求。当然,教师对学生在预习中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或者表现更要及时地给予赞许,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在成功的愉悦中激发出来的。得到了教师、同学的肯定,他们会更有兴趣地去预习语文,接近语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教会预习方法

  预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若交由学生自己去慢慢摸索,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必须交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合理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1.读

  想要理解课文,必须先进行阅读。阅读时也要注意方法,并不是随意地读。不仅要做到多读几遍,还要注意每一遍读的目的。一般,第一遍要求做到朗读,读准字音,解决每个字的读音问题。第二遍要求读通句子,做到有节奏地、流利地朗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第三遍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默读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

  2.抄

  一篇文章总有写得精彩的地方,不管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学生可以把它们抄下来,反复朗读,乃至背诵,以便日后可以自如运用。这些文质兼美的精彩语段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今后写作中的参考,还给他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思想的熏陶。例如《拉萨的天空》语言优美,抒情浓郁,文章将拉萨天空的特点通过笔墨铺展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洗涤。学生在欣赏作者眼中拉萨天空的同时,自己也在享受这份与众不同的美,在美中陶冶情操,在美中享受语文的气息。这样的积累,在帮助学生提升预习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

  3.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预习时,应该学会运用各种符号进行圈画,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地方。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就打上问号,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写上注释,重点的字词也能画圈起来,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就能把这些地方都照顾到,从而做到真正理解。比如一些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学生有所感悟但又无法准确说出意思,那么,可以在边上写上自己的感想,经过初步的探索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思

  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就是边读边想,一般情况下,这里的读指的是默读。我们都知道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可以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开发思维。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有不明白的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预习方法不仅可以为活跃课堂气氛奠基,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每篇课文都要思考并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情感。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预习时的每一个思维轨迹,都是十分珍贵的。

  5.问

  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词。要想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就需要学生大胆地去问。这里的问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问无声老师,也就是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者是网络。二是问有声老师,包括自己的老师、朋友、家人等一系列的关系伙伴。当然,不只是需要排除语言文字障碍,还有文章中涉及到的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都需要学生来问一问。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章,文包诗的形式需要学生进行辨识,课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自己的无声老师来了解写作背景,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王维的思乡之情,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6.测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根据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预习,不可胡乱、敷衍地走马观花。预习时最好能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自己在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学生制定好预习的练习题,以便他们通过自己动脑来完成训练,巩固自己预习的成果。比如课后的思考题就往往体现了课文的重点,预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把它们作为学生预习的题目之一。除了这些,还能准备一本配套的习题集,针对性的选取一部分简单的内容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启发思维。

  三、养成预习习惯

  有了好的预习方法,就需要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就开始改变,开始预习。但是,如果每门课都要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生坚持

  预习的效果绝不会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一天天完成预习任务,慢慢累积经验,在长期的坚持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提高自己的学问。一般情况下,预习需提前课程进行,安排在当天作业完成之后,时间多时就尽量挖得深一些,时间少时就保持一般水平。切不可因为预习而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2.教师促进

  教师在学生预习中要处于引导的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应予以督促。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课前不预习,玩心较重,造成上课听不懂,课后要花大量时间在作业上,学习效果较差。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督促他们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进行预习。对于取得预习成果的学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在教师的提醒下,使他们慢慢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预习的主动学习习惯。

  3.家长协作

  学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自身和教师的努力,更离不开家长的协作。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多,关系亲密,也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针对这一特性,家长在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中起到了起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家长的配合工作,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也会变得更加容易起来。

    74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