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要怎么有效进行

庄宇 224分享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应该先从预习入手,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预习指导

  一、强化预习意识,激发预习动机

  中年级的学生比较贪玩,自制力不强,只有让他们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才能长期坚持。

  1.强调预习,强化训练。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自我约束还不强的中年级学生而言,适当的压力能形成学习的动力。要促使他们课前自觉预习,必须家校配合,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每课布置。家长督促,配合检查预习,并签字。安排作业负责人,与各组长负责检查预习情况,并登记。课前向老师汇报。只有这样强化训练,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预习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作业,应该认真完成。

  2.家校双评,促进预习。(1)预习往往在课外完成,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检查预习,签字,配合查阅资料等,促进家长认真对待课前预习。这样家校合力,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才更有效。(2)采用双评奖励机制激。对每课预习实行双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动。采用量化方法,如:加分、评星等评比方法激励学生自觉预习。通过双评,不仅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体验到预习的乐趣,而且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巧用五步法指导预习

  有了预习的意识和动机,还要懂得如何预习。据调查,一些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圈生字,读读生字,标注自然段,却不动脑思考。当然,语文预习离不开读。但是,单纯地读几遍课文,读读生字,对培养孩子们的自主预习能力是没有多好效果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特别是中年级学生,预习能力还比较弱,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并且指出:小学阶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方法的支持在实现独立阅读过程中尤为关键。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主识字和阅读的能力。中年级的语文预习,读是首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读书时常用的方法是:一标,二读,三查,四思,五拓。一标:标注音,给生字组词,圈出难理解的词,标自然段。二读:生字词语读正确,课文至少三遍,要求读通顺,不错字、添字、掉字。三查:查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查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或按老师提示查相关的资料等,还可以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四思: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书上课后的问题和预习卡上的问题,思考自己预习时产生的疑问。五拓:读读课后资料袋,有条件的再拓展搜集有关的资料。

  如,在指导预习《军神》时,教师设疑:“你读到这题目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叫军神?军与神怎么合在一起?……”请把你的疑问写在书上,读读课文。这样,引导学生快速投入到预习中。在读完3遍后,有几个学生满脸疑惑地问:“刘伯承为什么请医生做手术,还要编个假的名字?”引导学生查查刘伯承的资料。借助班班通,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刘伯承的资料,当学生读到“国民党悬赏十万大洋捉拿刘伯承”时,就明白了。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深深打动了他们。他们读得比以往有感情,这些与课前充分有效地预习是分不开的。此后,在指导预习《菩萨兵》时,教师先设疑:你知道人们常说的“菩萨”是什么?菩萨兵指谁?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疑问?接着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军神》时的方法,引导他们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已经尝到自己查资料解决疑问的甜头,自然就懂得借助网络查阅资料,课堂教学效率就提高了。

  任何事情,统一的模式才易于操作,网络课程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肯德基远不如中国菜,为什么能传遍全球,而中国菜无法传遍全球。原因有一:中国菜太多,太繁杂,肯德基有规范统一的模式,简单易学。细想,在指导预习的起步阶段,应该有一个较简单的模式,简单易学。当然,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不同,预习内容应根据实际灵活调整,弹性安排。即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的预习要求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从预习中获得收获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主预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活用三类预习方式指导预习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切实预习”,就是指导预习要切合实际,符合规律,有实效。小学语文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即使是同一学段的学生,认识规律与生活体验也有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把指导预习课文大致分为三类: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

  1.归类式预习。

  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把课文归为几种类型。对相同类型的,写作方法相似的文章,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相同方法自主预习同类型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

  (1)看一看。如状物类课文《小露珠》,在指导预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露珠出现的时间、地点、形状,再读课文,先有表象,对文章的语言描绘就不陌生了,预习时对小露珠的形成与形状就易于理解,这样就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学完本课,在预习本单元第2课《石榴》时,就引导学生回想如何预习《小露珠》的。它也是写一个事物,也可以用以上方法预习。小学生善于模仿,就懂得先观察实物(石榴树和石榴),第二天课堂上,他们积极发言,还描述了石榴的花儿和成熟的果实,丰富的语言是他们课前细心观察、思考得来的。之后,遇到预习写景或状物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预习后先观察了。此后,学生在预习《庐山的云雾》等写景状物的课文,能自主结合实际先观察,再对比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

  (2)查一查。在指导预习科普类课文《水上飞机》时,先借助网络查阅水上飞机的种类和图片;再读读课文,课堂上交流。让学生懂得除了工具书外,还可以上网查资料学习,不仅学到预习的方法,而且开拓学习的领域。在预习下一课《跟踪台风的卫星》、《恐龙》等同类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回想前一课的预习方法,然后用类似方法预习。预习《跟踪台风的卫星》时,学生搜集的资料多了,有“台风的危害”、“台风的形成”、“台风来得时间”……有的是打印的图片,有的是摘抄,有的是请教家长的,教师欣喜地发现,他们查的方法多样了,懂得查了。

  (3)问一问。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指导预习时,可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设疑,激发阅读的欲望。要求第3遍读课文时边读边想,把不理解或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课文,注意力更集中,效果较好。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就懂得预习时多想想,多问问。预习的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逐渐提高了。

  (4)写一写。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实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预习,以书面形式概括,保证学生组织语言上有空间调整修改,更有利于面向全体,扎实掌握。因此,指导预习时,鼓励学生敢于大胆问为什么?及时写下自己的想法或疑问。课堂上,就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生成,顺学而导。长期训练,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

  2.合作式预习。

  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合作式学习。课前采用合作式预习,也是提高预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合作式预习一方面指对一些较抽象的、难理解的课文,安排学生分工合作,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另一方面指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讨论完成预习任务。如:教学《雪儿》这一课时,本课内容部分虽然浅显,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难度较大。因此,在本次指导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以4人为一组,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难。可以从几方面(可以是生字、词语或阅读课文后的感受,也可以是概括主要内容等)。通过预习、小组讨论,学生积极性高,气氛热烈。课堂上,教师再次引导讨论作者为雪儿欢呼和喃喃说的话,从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学生在课前,很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也渴望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课文的难点在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了。合作式预习不仅可以强化预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式预习。

  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寻访、解疑。如,在指导预习《剪枝的学问》这一课时,本课内容较抽象,本地很多果农种桃树,其中班上有两位学生家长就是种桃树的,教材学习的时间正是夏季,桃子快成熟了。课前,带领学生参观果林,访问果农,了解桃树的成长过程和剪枝的学问。学生对这些剪枝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习时,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较快,教师顺学而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师引导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在读课文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从剪枝的学问中得到了启示,还懂得了留心观察事物,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真正感受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狼和鹿》、《放飞蜻蜓》等,这一类课文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相关资料,都可以引导学生合作预习。学生在预习实践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是语文,认识到可以多渠道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一、首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共性,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凭借。因此,学生预习时必须遵循这一点,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所以,课前的预习我们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这一些要求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预习每一课都要遵守的。

  二、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有重点地收集资料、帮助理解

  一册课本往往有很多种体裁的文章,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就要有所不同,只有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历史故事类文章。比如《卧薪尝胆》,在预习时就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越王勾践的生平、历史评价、当时的时代背景、吴越之争中的重要战役等;再比如《草船借箭》,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生平以及他的历史功绩等等。学生要是了解了这一些,就可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2.叙事类课文。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要在读熟课文的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再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初步谈出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能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如《放飞蜻蜓》,也要在对文章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句,结合语境和环境说说对陶行知的认识,谈出读句子的理解。

  3.写景类文章。比如《庐山的云雾》,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再搜集庐山的简介和景色图片,图文对照体会庐山的美丽;预习《海底世界》,熟读课文后,可以上网查一查海底世界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就可以形象地展示海底世界的魅力,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在真正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再现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说理性文章。比如《争论的故事》,要重点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弄清其中的道理;《剪枝的学问》一课,要重点弄清楚王大伯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

  三、要重视预习时读书的训练

  朗读是语文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预习时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至少读五遍。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首先为初读,至少两遍,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其次,再品读至少两遍,理清课文脉络;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第三步则是精读,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非读不能知其所以然,试想一下,要是连课文都读不熟,课堂教学怎能进行,又怎能提速增效呢?所以,预习时一定要重视朗读。

  四、及时检查预习效果,保证预习的实效性

  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调动学生自觉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预习的方式可以采取个别抽查、学生互查、小组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学生预习的成果也可以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例如《狼和鹿》一文,可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用“考一考”的方式,老师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等问题,由小组内推选的记录员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把明白的知识和能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大家都来受益,扩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教师把不明白的重点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逐个问题来看,再在班中把小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

    7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