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庄宇 224分享

  如果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根据预习要求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就能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并在听课时针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一、移情生趣——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预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又称兴致,是指人对事物喜好的倾向和关切的情绪,即人们对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强烈主观意愿。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保持强烈的好奇和意愿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达到快速而深入地进入认识活动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对预习对象的浓厚兴趣对于有效开展课堂预习活动具有非常重的意义。情景感染、角色扮演等移情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预习内容以及预习活动的兴趣。

  1.情景感染。在中学语文课堂预习中,情景感染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媒介,把预习内容隐含的情景信息通过直观的方式、方法渲染出来,以达到增强学生对预习内容的主观体验,使学生的主观情绪与预习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对预习对象的兴趣。比如,在安排学生开展对《荷塘月色》一课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荷塘月色》配景音乐多媒体朗诵课件(没有多媒体的可以使用录音机等设施),让学生体验到该文的清丽与诗美。当学生为这样一种清丽与诗美所感染和感动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品读预习内容,藉此达到移情生趣、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

  2.角色扮演。中学生渴望成长,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开展课堂预习中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预习内容设定不同角色,由组员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如在组织《雷雨》一文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从而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二、躬身先行——教师深入研究预习对象是指导课堂预习的重要环节

  “欲若知之,必先行之”,人们若要掌控一件事情,必须先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长期以来,有些中学语文教师主观地认为,语文课的课堂预习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必进行过多干预。这种观念实际上不正确,教师在学生开展课堂预习工作中,不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而且应做到先行一步。

  1.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选择合适预习方法的前提。语文课堂的预习方法很多,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都要建立在教师对预习对象进行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深入研究预习对象的内容、内涵等来选取恰当的预习方法,去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同时,通过教师对预习对象的“预习”,还能帮助教师准确研判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以此增强备课和教学的针对性。

  2.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适当干预学生预习行为的基础。语文课堂预习绝不等于让学生上自习,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否则课堂预习很可能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堂预习之前,深入研究预习对象,对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和内容给以重点预习指导。一旦学生对这些内容出现争论等情况,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解答,确保预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举一反三——评估和反馈是提升语文课堂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往往难以对特定对象保持持久的兴趣,特别是对语文课堂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更是如此。仅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还不能完全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还必须把预习效果评估和反馈作为进一步提升语文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及时的督导、检查,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确保预习成效。

  1.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品读效果”。主要考察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感情把握是否准确等。对在“品读”中表达生动、语言流畅和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对预习检查中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批评,并强调改进方向及进一步检查要求。

  2.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有形成果”。所谓预习的“有形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预习过程中,在课本上留下的各种标注。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监督检查来完成。对每个小组中预习态度认真、预习效果明显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把他们预习的“有形成果”进行复印,做成“预习成果墙报”进行集中展示,强化预习习惯引导。

  小学语文预习技巧

  1.多“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而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2.善“查”

  学生借助各种工具书和网络阅读,把不懂的相应内容进行查阅和标记。学习文科文本有字典词典工具书,供我们扫清语言障碍用。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线划出来,再打上问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再比如“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行道树》张晓风)这个句子,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应该通过工具书去理解它的原义及引伸义等,阅读时可结合上下语境进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话上课时就应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

  3.勤“划”勤“写”

  划重点,教师可以开发划的符号,学生也可以自己开发,如重点词语下面划着重号“.”,重点句子下划横线“――”,疑问处旁边划“?”,优美语句下划嘉奖号,开发一套属于自己个性化特色的标记符号,将终身受益;写感想,该环节很重要,通过阅读文本后有何感想,主要是指理解的程度是什么。如文科的文本大意、段落大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经典赏句等,理科的含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学会了什么、没学懂什么等这些感想在课前的结构化预习时一定要写下来。

  4.苦“练”多“思”

  练习题,这个环节千万要重视,不可忽视,与我们过去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在过去我们是课后完成作业,为了巩固提高。而在新课改下,这种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着重体现了“作业前置化”和“作业全程化”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尽可能尝试着去做作业,不要担心怕错。通过预习做作业,一是发现问题,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会。错了怎么办,还有课堂合作学习,课后的回归评价学习;思问题,在进行阅读时,学生要带着作业去思考,积极动脑,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还有什么问题,及时把发现的问题标注在文本的末尾处。应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在进行预习思考时定要结合文章体裁的特点。如在预习说明文时,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个主要特征进行细致说明的,在这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个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7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