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庄宇 224分享
  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预习的方法,并最终固化为习惯,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方法:教学生学会预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通常,我们指导学生按照下列方法预习。这些方法的指导可以是集中传授或日常渗透。

  1. 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自己读的感受。

  2. 识:圈画生字典词,给生字注音,读准生字读音,认清字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注: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融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给课文批注(不借助任何教辅书)。

  4. 思:独立思考课文问题;能自己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5. 查:搜集查找与文章、作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阅读相关书刊,必要时可以利用网络。

  二、方案:编写有特色的预习题

  有了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这些方法去预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简单可操作的预习方案或预习题。

  预习问题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文本内容进行。问题要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富有新意。预习要求也要体现层次化,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有梯度,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借助有针对性的预习问题进行浅入深出的预习。

  三、自主:学生预习的主旋律

  (一)寻找有效资源,获取重要提示

  不少版本的教材在各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课文前设有“预习提示”,这就给学生自己预习提供了凭借。预习时要善于抓住这些提示,为我所用。

  课文后面往往附有一些练习题,这也是预习的抓手。《长江之歌》后的练习,有朗诵课文的要求,有生字识写的要求,有理解重点句子的练习,还有搜集资料的要求。发挥好课后习题在预习中的引领作用,行之有效。

  (二)学会质疑问难,提高自主水平

  1. 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课文的题目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对此,我们在指导预习时,提示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呀?”学生掌握围绕课题质疑法,既能增强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把握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 抓住重点句段质疑。重点句段,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句子和段落。告诉学生在预习时抓住重点句段提问,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抓住“矛盾”之处质疑。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是作者深化主题之处。在预习指导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提问,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四、起点:优化预习后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展示评价,强化预习效果

  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把预习成果、学习体验、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展示出来,与同学相互交流。展示的过程是学生交流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供同学讨论。或者提出自己在学中的疑惑,让其他学生解答。

  (二)关注学习起点,优化课堂教学

  好的教学都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预习后,学习不是从零开始,教学应尊重和顺应学生预习的事实和结果,据此制定教案。先学后教的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不可能预先发现学生预习时的所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也是非常灵活的。

  小学语文自主预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前:明确预习内容,评价预习效果

  首先让学生明确每一篇文章要预习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如:初读课三遍以上,会在一遍遍的默读中,质疑生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接着自学生字的音,形,义,并找到一些同音字或形近字;对较难的字,能查阅到字的意思,并写在生字的旁边。勾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和四字词,新出现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能借助一些工具书,对不理解的词时行排查破疑。能在默读熟悉的基础上,大声地,美美地朗读课文。因此对朗读的要求,在课前是必须要求的。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对作者的了解,是深入学好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方面,他们更愿意去了解课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到校后,在早读或者课外,在四人一小组的交流中,每一个学生又要得到组员或者小组长的评价。评价结果以记“星星”的多少为标准,一周开展一次“谁的星星最多”的汇总比赛。这样,孩子们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又在比赛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的预习能落实到位。

  二、课中:交流预习成果,发现盲点与亮点

  课堂上的教学,教师首先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交流预习的成果,可以是学生单个的发言,也可以是小组交流后的汇总发言。

  1.通过交流预习,让学生能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初读状况,为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供依据。如,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学生在交流读的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发现学生没有把母鸡叫声中的“如怨如诉”“咕咕地警告”“顶尖锐,顶凄惨地啼叫”有区别地读出来,可见学生没有在意母鸡为什么会发出不同叫声。因此,这一内容,应该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来学习。

  2.预习中能经常发现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盲点,很多学生在不断质疑问难中养成了好习惯,而这些疑问往往最有价值。教师在新授课之前,了解学生对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便于开展新课的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提高了实效性。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有个学生质疑:文章最后一句“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以疑问结尾呢,有什么作用?这一疑问,可以看出学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子,看出学生对写作方法的好奇。我对他提出的这一问题的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听到我的表扬也备受鼓舞。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这些质疑中筛选,因学而导,找到下一课时教学的难点。

  三、课后:完善预习内容,互补养成习惯

  在课后,学生需要把在课上的交流进行再一次的完善,把自己最感兴趣而没有发现的内容,可以再一次写在书上。通过实践发现,自主性预习让优等生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他们往往能对课文提出深刻的见解,对文章主题的诠释也很具个性,对其他学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而那些后进生则也能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他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字词句等较为基础的东西,有时借助工具书也能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进行关注。在一课一课的不断训练中,学生能找到自主预习的乐趣,互学、互助、互补而逐渐形成习惯。

    74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