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有哪些方法

庄宇 224分享

  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此外,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必要性

  1.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1.2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

  1.3预习可以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2.预习方式的指导

  2.1浏览式预习。它是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的预习方式。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默读或朗读,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画出生字新词并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待课堂上听取小组同学讨论或教师讲解时弄明白。

  2.2技能训练式预习。它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预习方式。如要求学生表情朗读或口述故事情节,或编提纲,或查阅字典词典、解释生词难句等。讲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技能训练的明确要求,提示重点和难点,以加强语文基本训练,突出训练重点,使练有所得。

  2.3辅助式预习。教师课前除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外,还要指导学生参考其他有关资料或开展实践调查的预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充实、更具体、更完备。

  3.实践中抓好预习

  3.1预习要求明确具体。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设计问题这项非常重要,它是整个预习的关键。学生预习的效果好坏,跟老师设计预习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学生当预习可有可无,是因为学习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老师让自己干什么。有些学生预习效果不好,是因为理不清知识点,一头雾水,非常盲目。这就是因为老师没有把知识点合理的设计成几个问题,使学生的预习工作没有针对性。如果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看书,从而也就在阅读中明确了预习的目标。

  3.2预习指导具体易行。开始实行预习时,让学生学会方法是很重要的,因此,针对每一种要求,我都进行了耐心指导。课文阅读第一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遍标自然段序号,第三遍圈画出不认识的字,第四遍表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等,第五遍思考问题。识记生字时可以读拼音,可以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

  3.3培养学生勤于动笔进行预习的习惯。平时读语文书或者课外书时,鼓励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选择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行,选择自己从来没有欣赏过的写作技巧也行,选择自己特别钟爱的词语也行。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书本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特别珍视孩子们预习的笔记,笔者会在预习布置之后细致地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笔者不是用一本本子正正经经地对字词句进行拆分的预习,也不是写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段、段意,而是发挥学生充分的兴趣按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预习当然,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钟爱预习、喜欢开动自己的机器进行实效预习的,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表扬、鼓励、培养出来的。笔者任教的班级,每一节新课都有预习作业展示的环节,充分地表扬出色的预习作业和进步的预习作业对学生已经是一种很好的鼓励。这无疑提升了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动笔动脑的预习习惯便慢慢形成并成为本班学习的一种特色。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要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始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段,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段为主。

  3.4预习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3.4.1深与浅的关系。能够从容自学而掌握新知识为最理想,盲目求深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能理解 基本的,找出不懂的,就可以为高效听课奠定基础。

  3.4.2自己钻研与请教别人的关系。自己钻研固而请教别人(老师、同学、家长等),难题可能迅速解决。

  3.4.3预习与听课的关系。预习时已经掌握了,课上还要听老师讲。听听老师的分析思路,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如何预习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各人可以遵循基本的原则,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怎么做收获大,就怎么做。

  小学生语文预习方法

  一、规范常规性预习步骤,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时,要求尽量细化,可操作性要强。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三读写一抄一思”的方法,作为学生常规性预习步骤。每一步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一)三读写。

  所谓“三读写”,即是读三遍,毎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把有关内容动笔写画在书上。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解决字音障碍。凡是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字或文中注音字,在文中用笔标示出来,读完第一遍后查字典或结合工具书解决并注音,重点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等写在课后生字表中进行对比,重点的多音字写在书上并组词,然后把写的这些多读两遍进行识记。

  再读课文时,对照课文后的生字表和词语盘点上的词语,把生字圈出来,把词语框出来,把好词佳句画上横线,也要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读完这遍后,也要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在课文上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又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二)一抄。

  所谓“一抄”,就是把生字、词语、其他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预习作业本上。生字抄写要求把每一个生字和它的注音、组词抄两遍;词语盘点上的每个词语抄两遍,其余的好词抄一遍;摘抄文中的佳句3~5句;把本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本子上。这样“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三)一思。

  所谓“一思”,即思考本文的特点(或独特的地方)和你的收获、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存在的问题和你最主要的收获,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或作批注,有的也可以书面写下来。

  二、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

  (一)师生共同预习,重点落实检查教材的预习情况。

  其实,教师的预习就是老师将第一遍备课备在了书上而已。同时,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要重点落实检查学生在教材上的勾画、批注情况。很多学生嫌麻烦或是应付老师对预习本的批阅检查,根本不去读三遍,就将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从“一点通”或其他资料上给你抄在本子上;有的学生就在书上满书地画上横线,乱把一些字词框出来等等。

  (二)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听听别人的预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人人预习的风气。同时,把学生的书和预习作业本在全班展出,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手段。

    74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