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预习环节

庄宇 224分享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的同时,找到自己不理解的、未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不解再去听课,就能更好地区分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作为了解的,学生在养成良好自学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前预习

  一、预习字词

  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先要预习字词。有些小学生在预习时只将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阅读几遍文章就算预习了,很少去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进而记忆这些字词,这种只动口、未动脑的预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预习时,不仅要从字典中找出生字的拼音,更重要的是要标注字词的意思,不仅要会读字词,还要理解字词,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印象,同时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运用这些预习资料。

  二、归纳文意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这样是为了激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动脑,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去阅读课文。有些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的时候非常流利,一听就是事先努力预习过的,可是一旦让他们分析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心”去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学生在预习课文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提高预习的成效。

  三、逐句批注

  每篇文章都是由许多词句组成的,要想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在含义,就要先搞清楚每一句话的意思,特别是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预习目标时,要求不必过高,学生能够抓住一个重点词、一个重点句就可以,然后指导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批注的主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思考作者用这个词、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另一方面是你从这个词、句中学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预习过整篇文章后也要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自己的感悟,这样边读、边想、边批注的预习方式,才能切实提高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优化小学语文预习环节

  一、读厚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不管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开教材,可以说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教材,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拓展,视野不够开阔,因此,我们还要在预习过程中跳出课本的小圈子,寻找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教材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方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谭千秋老师在生死面前舍己为人的精神,体会文本中对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至高评价,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多少像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英雄,你了解他们吗?我们再想一想,在中国历史上和革命斗争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英雄,大家能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在预习中主动查找资料,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思想意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从课内走向课外,将教材读厚,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感受文本内容,获得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完整和全面。有了这样的基础,深度阅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读懂文题,学会自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读文本的题目,可以让我们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在预习环节中也是这样,我们也要注重在预习中读懂文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题目的关注:“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提示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预习的过程汇总也要重视对文本题目的关注,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针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预习过程汇总将文本题目也作为了重点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解读提出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题目中提到的‘我’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为什么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祖国去看一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获得自己的感悟。

  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不要忽略对文本题目的解读。在学生试着去解读文本题目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疑问,而这样的疑问基本上是和文本内容息息相关的,能紧扣文本的主题,这样就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去探究文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读顺课文,解决阅读障碍

  在学生学习新的文本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背景资料、主动质疑,还要扫清阅读的障碍,保障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预习。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预习增强记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这一组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体会文本中的内容,就鼓励学生利用预习的过程通过工具书或者其他途径解决自己的阅读障碍。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了这样的预习任务:1.找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查找,解决字音和字义的问题,并且记录;2.找到自己理解有一定困难的句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3.积累精彩语段或者自己感悟较深的句子进行批注,让自己有所收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通读文本内容,获得文本的基本感知。

  在预习中反复阅读文本,清除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这样文本的基本梗概和主要思想也会被学生初步掌握,这样就让学生首先将文本读得通顺,在预习中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这样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74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