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概念要怎么教

庄宇 224分享

  小学数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对知识的应用,因此,理解概念教学的策略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意义重大。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特点

  1.形式多样化。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主要是基础性数学知识,因此在课本中呈现概念的时候多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图画、文字描述等。

  2.较强直观性。小学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两大特点,为了满足小学教学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小学数学概念的定理一般均非常直观、形象、具体,并有助于小学生进行学习、接受、理解。

  3.教学阶段性。小学教学期间,客观因素会对教学造成很强的局限性,这就使得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比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鉴于学生缺乏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特点,因此对抽象性知识理解较差。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知识时就必须利用分段、逐级渗透的方式为学生普及知识、解答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借助直观形象。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着手。这样才能调動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讲解平均数解答题时,在设计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教具,复习“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我用9个相同的盒子分成三组,第一组1块,第二组2块,第三组6块,问:“每一组盒子一样多吗?”学生通过观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三组木块混合重新分组,每组3块,告诉学生这个3是由三组木块平均分配得到的。演示过后,要求学生讨论“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发现,我把原来的三组合并,再把这组盒子分3份,每份正好3个。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也使学生明白了计算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了。

  2.理论结合实际。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动手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演示教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生涩难懂的概念。例如,在给一年级小学生讲解“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时,是用小兔小狗学具,逐一对比。如一只小兔对一只小狗,第二只小兔对第二只小狗,……直到第五只小兔没有小狗对比了,就说小兔比小狗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时,采用学具绿花和紫花,学生先摆6朵绿花,再摆和绿花一样多的6朵紫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演示、动脑思维,从而形成概念,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效果好,学生印象深刻、记忆更牢固。

  3.概念巩固与深化。概念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就需要对概念加以巩固。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就是概念巩固的过程,要掌握概念就需要对概念及时的巩固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熟记概念定义在理解基础上反复感知,反复回忆,在练习中应用概念,巩固概念。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数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概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且各个阶段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呈现连续性的特点,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不难看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数学教学的进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抓好概念教学。用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方法引入概念,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概念,及时巩固并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的整体体系。

  4.组织活动。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运用探究、验证等学习方式。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要大胆的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接受、感知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

  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拉一拉”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准备好若干个长度不同的木棒,然后引导学生用钉子将木棒固定成三角形、四边形,并引导学生牵拉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大小的变化。学生通过拉扯三角形,会发现不管怎么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而四边形变化明显。再次,让学生将三角形及四边形各边顺序调整,然后再牵拉,此时学生发现三角形仅仅是位置与摆放角度改变了,而其他没变;而四边形的角度、摆放的角度、形状、大小等全发生了改变。利用实际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性,并为学生普及相关概念,提高學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认知与运用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数形结合的应用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2.函数思想方法及极限思想方法的应用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72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