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1987年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杰里米·里夫金。著有关于经济趋势、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宇宙)做些什么。(要有环保意识和能量意识)

2.从可持续发展谈起,联系现实,看一看我们已为这世界(宇宙)做了些什么。(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3.从本文内容谈起,开动脑筋,谈一谈对作者这种新的世界观的认识和评价。(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步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 “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哟杭哟”的时代不是?玉不琢不成器嘛,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味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咳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1.第二节中“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这两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3个字)

2.第四节“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指的是文学艺术中的哪些现象?(不能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文中“唐诗”喻指诗歌,“宋词”喻指优秀的流行歌曲。

B.文学创作之“源”是民间创作,由于民间创作的极大启发和有力影响,使宋词蔚为大观。

C.流行歌曲的提高要有真正人生体验,如果附庸风雅,终究掩盖不了浅薄和俗气。

D.全文表明了诗歌最终将被流行歌曲所取代的必然趋势。

E.作者认为诗歌和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该具有感人的魅力,从而取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 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情。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种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5.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回答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手法。

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五自然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B.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却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C.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D.古往今来的画家,车载斗量,不可胜计,然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种类型。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练习五

一、简答题

1.阅读第三课课文“至于颐和园的长廊,……”一节,试分析其语言的重复与变化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运用本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随堂练习

一、单选( 第1小题为12分; 此题共计12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借助新型高灵敏度的热辐射测量装置,美日联合研究小组的天文学家和英国同行一起,在距地球至少11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发现,众多的新星正在早期星系内快速生成。若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核实那些星系的实际年龄的话,则这一新研究成果将意味着星系诞生的高峰期远较以前人们确认的年代为早,星系生成的速度也大大高于从前的估算,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可能需要科学家们去重新认识。

确定大量星系生成的年代对于加深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宇宙深处不断搜寻亿万恒星的孕育之处。然而由于形成恒星的区域常常笼罩有浓重的星际尘埃,掩蔽了新星发射的可见光及红外辐射,而距离更远的恒星和星系所发出的辐射传到地面时已属于信号极其微弱的亚毫米波段,探测难度相当巨大。

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英国的科学家们报告说,利用极其灵敏的scuba热辐射测量仪器和设在夏威夷口径达15米的天文望远镜,他们探测到了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照片上5个古老昏暗的星系相对应的亚毫米波辐射源,并根据辐射波的强弱特点判断,这些早期的星系可能正在以高于银河系100倍的速度缔造新的恒星。与此同时,美日联合研究小组的观测结果也为这一新的发现提供了佐证。目前,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宇宙的年龄介于130亿年和150亿年之间,星系大部分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80~100亿年间,但新的发现却清楚地显示,星系可能早在宇宙处于( )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大量涌现了。

1.根据文意,对文中画线的“新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们正大量地在无法核实其实际年龄的早期星系中快速生成。

b.它们不停地发出亚毫米波辐射并可以将这种辐射波送至地球。

c.它们属于被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5个古老昏暗的星系。

d.它们是在高于银河系运动速度100倍的早期星系中缔造的。

2.文中括号里应补入的时间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 20亿年 b. 80亿年

c. 100亿年 d. 110亿年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scuba是一种可以对热辐射进行有效测量的新型的高灵敏度的装置。

b.借助深入到距地球110亿光年宇宙深处的测量装置,科学家发现了新星的生成。

c.美日联合研究小组和英国科学家共同观测联手合作研究新星的快速生成。

d.核实那些早期星系的实际年龄意味着可以大大提早星系诞生的高峰期。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加深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科学家们一直在搜寻恒星的孕育处。

b.新星快速生成的发现并未改变宇宙年龄介于130亿年和150亿年之间的目前普遍看法。

c.快速生成的新星迟到最近才发现是因为星际尘埃和距离遥远造成探测困难。

d.发现快速生成新星可能会导致科学家对宇宙早期演化史的重要关注。

二、填空( 第1小题为3分; 此题共计3分。)

1、

对从文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概括得不正确的项有

[ ]

a.“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民谚,都朴素地体现了热力学两定律。

b.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不可能被创造出来。

c.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能够做功,这种转化过程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只不过其形式不同。

d.“污染”是“熵”的同义词。

e.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

f.只要我们发展适当的技术,那么我们所用过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完全回收并再次使用的。

g.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能源和物质的熵可以同时增加。

三、阅读( 从第1小题到第2小题每题3分 小计6分; 此题共计6分。)

1、

用曲线标出文中论述的要点,并指出是用哪些事例进行解说的。

意识到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任何人只要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他就会注意到这个使克劳修斯得出熵的定律的现象。当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中取出时,我们很快注意到火钳开始冷却,而周围空气的温度却开始上升。这是因为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我们碰一下铁钳,然后用手感觉一下周围空气。啊!它们的温度完全一样了。专家们把这种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水在平面时就处于这种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冷却了的铁钳与平面上的水都不能再作有用的功了,它们的能量是封闭或无效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能重新用水桶把水从坝底提到坝顶再让水落下去,或者把火钳再一次加热。然而这两个过程又将进一步消耗新的有效的自由能。

说明:________

2、

用曲线标出文中论述的要点,并指出是用哪些事例进行解说的。

每个孩子在学习生物学基本原理时都被告知自然界一切物质是在不断循环再生着的。这一点并没有错,因为它说的只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重复而已。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热学第二定律。而这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比如我们从地底下挖出一块金属矿石并将冶炼成一件餐具。在餐具的使用期内,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地离开这件餐具。这些离开了餐具的金属分子并没有消灭,它们最终又回到了土壤中。但它们现在是零零星星地散失在土地里,而不是处于一种聚集状态,因而已不能再像原来那块金属矿石一样被有效地使用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方法来回收这些四处散失的金属分子,但在同时我们又要付出熵的更大增加的代价。我们必须安装一部机械装置来收集这些分子,还要动用新的能源来启动这个装置。机械装置本身又来自地表里的金属矿石,而它在回收其他零星金属分子时又会磨损,又要损失自身的金属分子。同时,回收装置所耗费的能量又使熵有所增加。

说明:________

四、简答( 从第1小题到第6小题每题3分 小计18分; 第7小题为4分; 从第8小题到第9小题每题5分 小计10分; 此题共计32分。)

1、

对“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含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味”这句话中的“三味”一词,课本上的注解确切吗?翻查工具书后做出判断。

答:________

2、

下列说法各从哪个角度说明了热力学定律?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答:________

(2)覆水难收

答:________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答:________

3、

根据下列论断理解并解释“熵”的含义。

(1)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2)每一个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作功的能量就减少了。……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3)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

(4)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和总和的测定单位。

(5)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值的。

(6)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所谓熵就是:________

4、

从文中找出对“污染”的科学解释。

答:________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21最新的高三语文教案

2021高三语文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必备教案电子版案例五篇

2021届高三语文教师最新教案

2021高三语文的教案最新

2021年份高三的必修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2021年高三语文必修课复习教案参考五篇

2021年高三语文必修课复习教案详案参考五篇

    23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