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提问水平

庄宇 224分享

  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环节就是提问,提问也是教师在授课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突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更好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

  1.1 教师的提问水平不高

  一些小学教师在提问时光顾提问的频率,不求提问水平的高低。在课堂中出现过多老套的一问一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经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定向分析,表面上师生互动的较好,但实际上由于提问的缺陷导致学生的回答已脱离课堂教学目标的宗旨。

  1.2 提问的答案过于死板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一般都是书本上固定的问题,答案也是较为固定的,甚至有的答案对错与否完全掌握在老师的手中。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些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即使有老师也不能否认学生的其他答案,这会影响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1.3 没有充足的候答时间

  当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大部分老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问题。因此只要学生思考停留的时间较长,便认为该学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就急忙的宣布答案了,其实这种做法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及大脑的思考进度。

  1.4 缺乏课堂的有效互动

  不注重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其实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即教师要学会听。只有会问会听才能提高课堂互动的气氛,否则仅顾提问而忽略倾听答案则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2.1 运用灵活转变提问的方式

  教师在面临同一问题或同一知识点进行提问时,不同的提问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使提问起到更好的效果,应运用灵活转变提问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圆”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从概念到性质等不同层次的提问形式:

  (1)你知道什么是圆吗?

  (2)你会画圆吗?你能说说画圆的步骤吗?

  (3)你用手能画出一个规则的圆吗,可以试一试?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圆?

  (5)不用圆规你怎样画出一个圆?

  (6)在生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的,为什么?

  以上6种提问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前3个属于直接提问方式,而后3个则属于开放式提问方式。对于相同的问题内容,提出问题的形式不同,学生理解的程度亦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要特别注意灵活转变同一知识点的提问方式。

  2.2 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提问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接地气,最好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提问。也可以逆向思维反着提问,例如在小学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长度单位”时,对于长度单位填空:橡皮长2()、数学书长2()、大树高3(),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采取2种方式:第一种:直接提问橡皮、数学书、大树都分别用什么长度单位进行表示;第二种:拿一个1米长的格尺问:有这么长的橡皮吗?学生回答说没有,所以间接的引出了橡皮应该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那好接着问,在拿一块橡皮问学生一棵树能用橡皮的高度表示吗?因此,通过橡皮逆向思维推出大树用的长度单位。以上2种提问方式,很显然第二种更方便学生理解加记忆。

  2.3 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数学是一个逻辑思维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不断探索是学好数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另外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或者勾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三角形的概念时讲到“三角形的三条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点时,就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画一画,当学生画完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1)你觉得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你跟其他同学对比一下,你的三角形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你从这次画三角形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从这次画三角形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一问题作为导向,给学生留了足够的空间去探讨,同时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也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琢磨思考,这样的提问毫无疑问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快速地了解了三角形边与角的特征。

  2.4 多以发散式思维进行提问

  发散式思维就是对于一些不好理解或者比较枯燥的运算无法用数学语言说表达清楚时,就可以采用发散式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联想想象与该问题相似的运算模式。如教学“8的减法”,教师提出问题:“8个苹果,被吃掉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答“8-5=3”,教师这时可以用扩散思维继续提问:“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这样你就可能会得到关于“8-5=3”这个算式的好多应用题版本,因为同学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进一步联想,最终通过思维的发散得到好多个例子。所以多以发散式思维进行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

  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氛围——愿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而现实课堂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即使有疑也不敢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阳光、水分和适宜土壤,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引入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自然”中想问。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将问题创设在学生亲身经历或熟悉的生活原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学生不由自主地想问:“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生活化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惊奇”中想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诱发学生想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地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结果学生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一个个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学生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究知识规律。

  3.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矛盾”中想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会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好办法。因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氛围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技能。质疑问难方法一般有:

  1.在知识“结合点”上找问题。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有学生就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受他的启发,学生想到了许多方法。我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探究,看方法可不可行。如此,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利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

  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如教学“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学生在练习“2.5×35+2.5×6-2.5”这题时出现了两种情况:

  A.2.5×35+2.5×6-2.5=2.5×(35+6-1)

  B.2.5×35+2.5×6-2.5=2.5×(35+6-2.5)

  我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讨论验证哪种做法正确。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问:“为什么最后一项是2.5,在括号里却成了1?”这位学生问到了本题的关键所在。经过讨论,这部分学生终于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个2.5,所以在括号里必须是1,不是2.5。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仅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3.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思路,发掘学生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种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适时评价——善问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需要宽松的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同时,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探索更多未知问题,可以让学生将课内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产生自主学习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73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