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学中要怎么实现小学数学差生转化

庄宇 224分享

  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时付出还不一定得到回报,它需要教师有一颗平等、博大的胸怀,从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才会收到效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

  1、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接手一个班级,熟悉了解学生有一个过程。首先,教师一般通过了解学生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好能找来学困生上学期考试的试卷看一看,获得更真实的信息;其次,教师最好能跟学困生原来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了解他以往学习、家庭等全方位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点: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如此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家庭不闻不问,只好放弃。

  笔者今年新接手一个班,班上有一名学生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向先前的班主任了解到:他属于遗弃儿,妈妈离家出走,爸爸重新组织家庭不要他,他跟外婆一起生活。该生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学习状况又让人怒其不争。联系到其外婆,还没数落该生的不是,倒先听她倒了一肚子苦水。像这样的学生,家校合力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学校的教育想办法。现在的学困生有的是软硬不吃,既不能打,也不能骂,转化起来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与家长经常沟通联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抓,抓反复。

  2、关注学习起点,给学困生必需的学习基础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构筑新知识的平台,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对于学困生而言,给他一个必需的学习起点对于他跟上集体学习的步伐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老师先要看他整数除法会不会,如果他连整数除法都不会,怎么进行小数除法的学习呢?这时需要老师事先对他进行整数除法的补授。

  再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要了解学困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不会求,如果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会求,他就不会通分,自然就无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了。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漏洞,老师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填漏补缺,使他能站在同一起跑点上。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并通过补授旧知识,给他一个必需的学习起点,才能使他跟上集体学习的步伐,不至于越陷越深、积重难返。

  如何转化小学数学后进生

  一、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1、小组合作增进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向着全面发展、素质多元的方向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打破,颠覆过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经过实践检验发现,最为出色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得到发挥和补充,一个同学分数学得好,一个同学方程学得好,二者之间如果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让二者的学习水平都得到提高。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更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学习圆的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对圆的直径处处相等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有的同学可能会想起车轮,而另一个同学可能会提到井盖,无论怎么样的设想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让他们开发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我们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出教学计划,一举两得。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一堂数学课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多边互动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只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才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给予学生启发与指引,而不是一味采取强制性的数学教学措施。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方式讲授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如数学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多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去,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替代传统枯燥的知识讲授的方法,其课堂效率也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统计调查”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喜欢吃米饭吗?那么你们知道一斤米饭中有多少粒大米吗?从现实中学生几乎天天都见到的米饭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地思考与讨论时间,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好奇,从而乐于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以此获得的一种学习上的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这种力量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让学生自发地、快乐地、满足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把“数学问题”留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在无意间把数学问题留给自己来处理:当学生接到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时候,教师就开始进行问题的提示;当学生终于吸收了教师所解剖的问题,开始复述解剖过程的时候,教师又开始进行一句又一句的重复解剖,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更是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作业应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出发,但又要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知识都能达到消化,理解和巩固,应经常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法,给学生留不同的作业题,让各级各类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第一层次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第三层次学生吃不饱。

  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第三层次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a组和b组学生的作业要格外改得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c组学生可个别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同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启发他们深入钻研。

  三、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更具数学味

  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作出归纳概括。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深化为数学思想。

  2、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反复体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层次性,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也是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问题的发现过程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的好机会。数学思想的体悟只能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对同一种数学思想的体悟,应该注意不同知识阶段的再现,在不同问题和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多次出现,甚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每次出现有不同的形式,也有层次上的深浅,以便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的探索规律。课始,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比一比”的方法,得出“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的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一对应”数学思想的体会,课中需要继续安排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间隔排列的“正方形”和“圆片”的数量关系,如“正方形”摆8个,“圆片”最少有几个?最多摆几个?通过完善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数量关系的认识,在相近但有变化的情境中促进了学生对“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方法的体悟。在后面解决问题的应用中,教材又安排了植树问题、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等,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体会问题的相同结构,反思其中的抽象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方法的体悟。学生对“一一对应”思想的认识就是在这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73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