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要怎么进行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具有独特色彩的教学艺术。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低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

  课堂提问安排太过于密集,一问一答,看似流畅连贯,课堂氛围也格外的热闹,实际上,由于问题过多、过密,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和大脑思考时间;再者,课堂问题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大都是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的是非问题,使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教师的控制欲太强

  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有意识地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但是总会在学生回答的途中,不放心,不知不觉地就打断学生的回答,接过话茬,草率地加入个人的看法和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试图将学生的个人想法往自己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上牵引,左右学生的想法。

  3.思考和作答时间短

  这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抛出了问题,但是还没等学生想明白,教师就进行问题的阐述和讲解。这样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和思考问题,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提问形同虚设。

  4.生成性资源利用少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预设问题,要会问之外,还要会听,会听学生回答,并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应用。否则的话,问题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二、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所谓“有效”,即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课堂的有效提问是相对于“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提出的。要做到“有效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要做到“有效提问”,就要求课堂上既要有有效的问题,又要有有效的提问策略。这一部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方面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这一点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知道,关键在于备课是否精心、深入、全面。一方面,深入地备教材。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了解教材,才能分清楚哪些问题是基础的问题,适合用“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问。哪些问题是扩展性的问题,适合用“你怎么看、怎么想”的形式来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的问题,适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等。其次,要掌握教材,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全面地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从而提高提问的效率。

  2.问题方面

  首先,问题要明确、清晰。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将问题交代得清楚、明确,必要时,还应添加一些口语化的辅助,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明白老师在问什么。同时,还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力求问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其次,问题涉及面要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面向于课堂上优中等生的,而学困生就被打入了不被关注的“冷宫”。这样的提问,看似一帆风顺,但却又与因材施教背道而驰。因此,问题涉及范围要广,既能合理提高优等生,又能有效照顾学困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问答,有所提高。

  3.提问方面

  首先,提问要适时。设计的问题,在提问时,该做铺垫的就要做铺垫,该做归纳的时候就要及时归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语言而不能”的状态中提出相应的问题。只有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提问,才能化解难点,深化重点,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提问要适量。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太多,就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思考的状态,从而产生厌倦和懈怠。因此,课堂提问要适量,精要恰当,避免不必要的繁杂琐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得到严格思维的训练。

  4.教师方面

  首先,要学会倾听。教师打断学生回答,中途插话,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而且还会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只有倾听学生,才能领会学生,才能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作答,才能通过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倾听,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还能将学生的作答转变成为教学资源;其次,要学会评价。有效提问和有效评价,密不可分。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使用类似“太好了!”“说得好!”“你真棒!”之类的程序化的评价,而应该是真诚的、真实的、有效的评价。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综合性的处理、拓展、修改、提成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1.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学生已认识了角,认识了直角),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用量角器量一下直角是多少度?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用直角认识锐角、钝角。最后,再用直角引导学生认识平角、周角。这样,就调整了教材先讲直角、锐角,再讲钝角,最后讲平角、周角的知识结构。在直角内以直角为标准讲锐角,在直角外平角内以直角、平角为标准讲钝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引领探究,提问要把握新知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就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的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接着,教师就在知识的关键处引出问题:①把这个圆继续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哪些部分有联系?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们在知识的连接点上,疏通了思路,引起了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很快地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公式。因此,在规律的探求处引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巩固深化,提问要捕捉知识的思考点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过去了,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看来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困难了。于是我开始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

  ⑴.要求长方体的体积,按照常规的方式有几种求法?(生答:两种。V=abh或者是V=sh)

  ⑵.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能直接求吗?(不能)

  ⑶、看一看第一个条件,你想说什么?再看第二个条件,你又能发现什么呢?(生: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

  ⑷.表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平方厘米呢?根据这个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增加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的面积是48÷4=12(平方厘米)]

  ⑸.有了这个条件,你能求出原来长方体的体积了吗?动笔算一算吧!

  学生根据以上的分析,顺利地列出了算式:

  48÷4=12(平方厘米)12÷2=6(厘米) 6×6×(6-2)=144(立方厘米)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这样,有坡度地进行引导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缓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把一连串的问题能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4、梳理总结,提问要找出知识的生长点

  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都要让学生梳理总结学习过程,回顾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延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拓展性的问题,注意联系后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每人每月可回收废纸多少千克?全校同学一年回收废纸多少千克?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大约可以少砍17棵树,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计算,能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7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