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要如何进行

庄宇 224分享

  新教程中完全摈弃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理念,转变成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却成了一个引导者。这既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在未来的知识世界中突破难点,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内涵

  自学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很少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不依赖别人,独立地掌握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的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写作的能力、阅读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知识的权利,遵循小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给予他们的不再是固定的死知识,而应该授予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又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效应,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方法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解题思路,并应用它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生活中的困惑。

  1.教会学生应用参考书、工具书查找资料的能力

  参考书的应用,能让学生展开思路,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常识性的东西;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是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应用的时候习惯性地去照抄知识,没有从参考的角度去使用它,对思维的训练和自学的习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小学生应用的工具书包括了词典、字典等,是除了教师之外的无声老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都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的方式达到解疑的目的,能够避免学生乱读、错读、望文生义等不好的习惯。如:在进行“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学习时,学生根据以往字体的相似性居然把“揠”读成了“堰”(yan),理解为“沟”的意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用工具书进行查找后知道了“揠”的音为“ya”,解释为“拔”。可见,工具书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批划加深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批划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是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批划,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应用批划的方法,指定用一定的批划符号和指定应该去批划的内容。

  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赏析:“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对此,学生可以从语句的优美以及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两方面去赏析,并将自己的赏析内容批注在旁边,然后互相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赏析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教师如果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话,学生会变得既灵活又具有自我评价的意识,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知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从而达到长期保持知识的量。这首先需要教师要根据遗忘的特殊规律多次复习。再者,教师要交给学生多方面的复习方法。

  课后写读书笔记,好处不仅在于巩固,还在于通过写作的方式拓展知识的量,促使学生对知识材料的积累,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的思想受到教育。如:《海底世界》一课中,要求学生以“读了《赶海》和《海底世界》,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为要求,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组织材料、发挥想象完成了写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一、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兴趣,不仅是职业选择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出发点。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还能让学习生在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

  在实际教学应用上,老师需要持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兴趣。而不同的学习主体又存在相对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注意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同时,老师应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鼓励行为,让学生在求知欲和外在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实现对自主学习的强化和延伸。

  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了解人物描写知识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对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定的人物描写知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动作描写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受人物思想和性格影响,人物行动具有倾向性的特点。在实际描写中,需要结合对人物心理活动、处世观念和思想品质的阐述,来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动作反应。

  借鉴以往优秀案例,作品中对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变化过程的揭露,无一不是成功动作描写的有效表现形式。深受民众喜爱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在言行的传神刻画下脱颖而出。纵观古今中外典型文学,其人物塑造都离不开对动作的细心雕琢。

  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闹天宫的野猴子,丢了阿毛后絮絮叨叨的祥林嫂,还有葛朗台死前极具特色的行为,让人物形象不断深入人心。人物动作的表现是人物精神状态的有力诠释,比起直接干瘪地抛出人物心理,具体而细化的动作描写才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学生对人物描写知识进行了基础了解后,老师再加以引导,使之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比对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动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启发思维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对启发性思维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控制着学习行为,影响着学习效果。老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其进行自主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老师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引导。对此,老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对解决方法进行归类评价,哪些是首选,哪些是次选,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诸如此类不断给学生制造疑问节点,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持续的活动和发散状态,带着疑问学习,自行探索解决办法。在循序渐进的实例中,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不断得到强化,其自主性学习的倾向自然也就日益叠加,形成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是门灵活的学科,老师在进行实际引导的过程中,最好能脱离框架性的书本知识,综合多方面信息和多角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激发。

  四、挖掘潜能,实现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离不开老师的合理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可塑性往往表现为其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此,老师可以结合其求胜心理,在教学方法的开展过程中适当采取正对其口的“悬念”法。在悬疑迭生的情景引导中,合理利用有效机制,设置“状元、榜眼、探花”的竞争问答,不断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老师应鼓励学生形成“发现”的习惯,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将课本知识的运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有限应试教育知识条件下,不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潜力的开发。

    73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