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庄宇 224分享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时代一门入学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是不言而喻的,小学属于初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好多学校为了不让学生有太大的压力,往往都是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后作业就算完成了作业的要求。其实这样的模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减负,并且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更有甚者,没有自己动脑,作业都是通过抄袭完成的,所以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性作业,或者让学生在课后预习下新的章节,通过布置一些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初期,好多学生对于语文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导致他们认为学语文就是学汉字,上课听故事,因此对学习语文不是很认真,缺乏对语文的认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前去先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的存在和语文的魅力,以此为感悟,自己写一篇《我想说的话》,里面写出自己对语文的认识,让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先了解语文的重要性,再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课前预习任务,让他们从此喜欢上学习语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改变课堂模式,创新新课堂

  在之前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因为语文本身是一门文学、历史知识优厚的学科,在其传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比较枯燥,比较容易接受。这种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是很难进行的,并且学生的學习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一模式,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将课堂模式改变成小组模式的学习,通过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们分工合作,一同讨论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且都在其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也就有着不同的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合作中独立学习,又在独立中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三、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的长处,将学科的建设做到最好。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占着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在学习过程中,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科的特点,把阅读也同样作为重点去抓。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和语文这一学科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下布置更多的文章阅读的任务,并且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我们可以增加课外阅读的任务,让学生们养成看书读书的习惯,从小培养他们。比如说,在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找一些相关人物的事迹丛书去阅读,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些课外阅读物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加好的养成,培养他们读书的一种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走进生活,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

  语文这个学科是非常独特的,它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去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潜力,培养学生一种将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体会学习语文的心得。并且教给学生每天可以写一篇自己关于语文的理解和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在课文中,有好多文章的内容往往和我们的生活相关,教师就可以抓住语文的这一特点,布置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观察,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答案。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在学习过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在雪地里画什么样的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和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二)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做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端正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等等,立即做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2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