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重点

  以往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其实,笔者说这样认为的: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作为教师,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学习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在培养、提高学生能力上,可以采用这样的路子: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首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在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这一关,然后再讲汉字的特点规律和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这样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后让学生养成习惯,让他们主动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也就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会得到提高。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以记叙文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和接触到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通过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时,揭示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

  二、抓好学生的自学是关键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作为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他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他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们要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主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三、狠抓作文突破难关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

  其次,要多读课外书籍。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可以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班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第三,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是要亲自“下水”,二是要认真记录;三是要面批面改;四是要加强评讲。

  亲自“下水”:教师跟学生一起作文,是无声的战鼓,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能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加以帮助。

  认真记录:学生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便于面批,评讲时用。

  当面批改: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见缝插针,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

  加强评讲:(1)读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3)学生互相评阅。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弄懂课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辨别词义的能力

  扫除文字障碍,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是阅读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就很难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疑难字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决不能只是教师单单地教给学生几个生字新词和读音词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辨别字的读音及辨析词语的方法。在这一步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给予提示,以利加快自学的速度。通过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有利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初,我是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的,经过一段实践,班级学生成绩拉大。优等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再加之勤于用功,智力发展较快。基础差的学生,由于不用心钻研,致使成绩悬殊,出现两极分化,直接影响了教学进度。针对这个问题,我把预习引进课内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发现问题。我感到在小学阶段预习在课内进行较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自学的能力和自觉性均不充分具备,需要老师当面指导和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是自学要解决的第二个任务。这一步的训练是为由读到写的迁移打基础,要使这个步骤顺利进行,必须在自学之前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书,有的学生往往把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所云。除此,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脉络。在精读课文之后,首先要抓段落的划分训练,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段落的划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归纳段意必须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逐段、逐节、逐句认真细读,弄清各句及各节意思,然后围绕中心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我通常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总结段意:一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主要内容,二是用课文的中心词句直接作段意。通过段落的划分和段意的总结,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概括段意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路,提高读写能力。

  三、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质疑问题和解疑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要充分发挥主导作好诱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来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一只木屐》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我乱石嶙峋的思想上踏过”,其中的“嶙峋”一词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是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其二是形容人消瘦露骨;再者是形容作者当时思绪非常乱。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最后大家认为后一种解释较恰当。

  在培养学生质难解难的能力中,教师还要善于设疑,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理解课文,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切忌提出一些过易和过大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准确的要及时给予肯定,避免学生在认识上模棱两可。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允许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使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在质疑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些问题提得不一定有质量,有的可能会离题。对此,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一通,打击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好诱导,逐步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质疑问难,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以此确定要讲的重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质疑和学生的解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吸收方法,抓好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感知了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悟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光是培养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只有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获取写作的方法。为达这一目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中心,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布局谋篇的,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题、表现中心、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让阅读为写作打下基础。

    73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