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俊炯 1172分享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原文

  宋代: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⑵东武:指密州。

  ⑶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⑷彭门:指徐州。

  ⑸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⑹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⑺“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⑻“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习题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2.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6 分)

  参考答案

  1.(5分)AD(A.“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2.(6分)“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划线处各1分;大意接近即可)

    热门标签

    42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