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宝宝亲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3)

玉莲 1172分享

  03岁宝宝亲子教育活动方案(言传身教篇)

  教子当在幼,爱之当教之

  教是更有境界的爱

  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当新生儿伴着第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教育便应从此开始。

  没有人怀疑父母对孩子爱的真诚,它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把握爱的真谛:爱之当教之。我们承认,让婴孩香香地吃,暖暖地睡,是一种爱,而父母知爱更知教才是更有境界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多年之后,又会悄悄地离开,就像来时一样,什么也带不去。什么能证明我们来过?我们爱过?我们奋斗过?那就是延续我们生命和情感的孩子。

  上苍是仁慈的,他让我们留下后代,延续生命——孩子的幸福、快乐证明我们曾经好好地活过……所以,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好好教育自己的宝宝!

  年轻的爸妈们小时候肯定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果敢、伶俐的少年长大后成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是继颜之推之后,把古代家庭教育推向另一高峰的人,著有《温公家范》这一教子之书。

  很巧的是,当时与现在一样,流行一种观点:孩子年纪小,不懂事,等到长大一点再教育吧!看来,现代很多家长都在犯“历史性的错误”,这种观念真是误人不浅啊!

  当时司马光深刻地剖析了这一观点,指出了这种观点的不合理所在。他很注重幼儿的那种元初状态,以物喻理,强调“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僵放马而逐之,曷(何)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要等到恶木长大后再修剪、砍伐,那样不是更费力吗?不要把鸟放出笼后再来捉,不要解开马缰后再去追捕。因为放纵容易,而擒抓就难了。防微杜渐,教子以为善就是这个道理。

  司马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就是教子宜早,爱之当教之。早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利的。为人父母者要充分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意义,自由放任,等孩子长大了再教就迟了。正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所说:“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未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司马光的早教思想正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慎始”的教育思想,重视“人之初”的教育。

  对于初生的婴儿,他的神智、心灵犹如一片洁白、晶莹的雪地。如果你不用美德、新知、志趣等美好的颜色去彩绘美丽的图画,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能是白雪退去,露出斑驳、贫瘠的荒原——孩子的潜力在无声中被埋没了。更有甚者,完整、洁白的雪地会遭到坏东西的侵袭,最后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

  所以,就像司马光说的那样,我们在一开始就要注重教育孩子,挖掘他们与生俱来的潜力,教给他们美好的、值得珍视的东西。并且要防微杜渐,不要等坏习惯养成后再去教育。这样,孩子那有如白雪的潜力就不会消失,而是渗入春泥,滋润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硕果累累。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司马光一再强调“爱之当教之”“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人父母者,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却有很多只停留在表层的爱,而不知道真正的爱是好好教育他。

  “爱之当教之”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里的“教”是一种理智的爱,有原则的爱。这种爱的原则就在于对待孩子要爱在心里,而非爱在面上;要爱得深沉,爱到不去显而自现。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意思是说君子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能是喜形于色的表面之爱,也不能声色俱厉地去支使他;家长的威信是通过爱而建立的,让孩子做什么,一个眼神就够了,要做到不怒自威、爱而不溺。

  在教育子孙上,司马光身体力行,事无巨细。具体到儿孙的学业上,司马光还有相应的时间规划。他在《居家杂仪》中要求儿孙1至3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以使其情、智平衡发展;7岁时,始诵《孝经》《论语》,品味孝悌之义,陶冶性情;8岁诵《尚书》,达古之明贤;9岁诵《春秋》及诸史,通古今之变;10岁男子到外面拜师受艺,读《诗》《礼》《传》,略知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只有事先周密计划,才有成功的把握;否则,只有失败在等你。司马光对儿孙的教育就是遵循此道,未雨绸缪,早早作打算、作规划。西方国家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英国19世纪的数学家汉密尔顿3岁时就能读书,10岁就成了大学生,12岁就学会12种语言。让孩子的宝贵幼年时间沉浸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以后无论从事什么都打下了必不可少的深厚文化底蕴。古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是我们如今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的!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担起肩膀上的责任,谨记“爱之当教之”。这并非要求你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也并非让你把他送进名牌幼儿园,报上N个早教班,学习多种音体美特长……当你开着车,往返于多个早教班之间接送孩子时,你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你的影响对孩子是最直接、最伟大的。关键是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文化氛围呢?请记住,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如果孩子是一件艺术品,那么雕刻者首先应该是家庭、父母,其次才是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生起点从你开始,因此,不要把上天赐予我们为人父母的权利,盲目地交给他人和外在环境。

  我们常听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那谁是父母的榜样?家长又如何担当这一榜样?让我们看一下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是怎么实践“爱之当教之”的。

  陆游对孩子的教育,重在以身教子,可敬,可叹!陆游教育儿子,不是用硬邦邦的话语去训诲,而是现身说法,以身作则。比如教育儿子勤学,自己则首先带头好学不倦,至老而读书不辍。“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读书方乐,至夜,卒不就食。”“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这都是他率先力学的证明。

  陆游把读书的苦中有乐,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儿孙:寂寂深夜,窗外淫淫细雨,屋内一盏清茶、一缕孤灯,流连于文字之间,徜徉于古今之外,怎一个美字了得?孩子在他的这种勤学与自得其乐的情趣影响之下,很难变成一个世俗之人。

  他教导儿子俭朴,自己就带头躬耕山阴,“布衣草履,从事农圃”。通常孩子是喜欢模仿的,不到一岁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比如学小猫、小狗叫。到了两岁,就能模仿复杂的声音和动作了,比如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家务。到了三四岁,就能模仿成人的生活了,很多孩子会玩“过家家”的游戏。所以现代的家长也应该发扬古人的精神,利用儿童喜好模仿的特点,言传身教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谨记“爱之当教之”,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行为、品性。陆游有六子一女,他以身作则,从小就教育儿女“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陆子聿和他的几个兄长,在父亲的诗教与身教影响下,成人后大都成为了一方父母官。他们谨记父亲的教诲,一生清正廉洁、为民造福。

  各种古今中外成功的先例都在告诉我们要重视早教,爱之当教之,把对孩子的爱投入到对孩子幼年的教育中。事实上,婴儿从出生到3岁这一时期所包含的重要性是如何估计也不为过的,它是孩子一生的奠基。

  享誉全球的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说过:“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

  有人可能会疑问:3岁之前的事,我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呢?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生命危急时刻或进入催眠状态,是可以回忆起3岁前的事的。之所以你觉得“不记得”,是因为它已经沉淀到心灵的最底处,融进你的血液里,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蚤谕教是势在必行,行必有成,成必有果的。我们可以从3岁前儿童特殊的记忆模式来寻找其势在必行之道。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先生对幼童的记忆作过研究,他认为3岁左右之前儿童记忆处于一种特殊期,他以一种“模式记忆”的方式将经验或环境事物印入脑海里,使之成为日后行为的基础。这时的儿童不懂得厌烦,他们喜欢重复,比如你让他把一沓餐巾纸从厨房拿到餐桌,他会一张一张地来回取。家长就要利用这一特点,顺应孩子的兴趣点,往孩子的大脑里输入正确的模式。正因为孩子记忆的有这种特点,早教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时灌输一流意识,即可长成一流人物。

  井深大认为家长往往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面对做事情、学东西的“第一次”,在家长眼中难易不同的内容对孩子来说却都是一样的:出生3个月的婴儿你给他听儿歌和听高深的巴赫组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井深大认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开发得越早,开发的程度就越高。

  现代家长教子之业可谓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古今中外的教子方略,融会贯通,形成一家之言,运用到自家宝宝的培养上。我们希望在正确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共同收获成长的快乐!

  早教小贴士

  1.在宝宝发展关键期制定成长计划。比如八九个月进行爬行训练,爸爸妈妈可以变着花样让宝宝学爬;9个月到1岁半要注重语言能力训练,多与宝宝交流,教他认识各种东西;2岁半到3岁要开始让宝宝接触一定的乐器,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等。

  2.让宝宝自己去尝试。宝宝1岁半以后很喜欢自己做事,家长可以放手让他去尝试。穿脱衣服、洗手擦脸和刷牙都可以让他自己试试。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秩序感,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脱下来的鞋子应该码放整齐,许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可以变成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的游戏。新手爸妈们要用心去发现、去创造。

热门标签

42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