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有哪些培养方法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能力是人们有效的读书、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创造性工作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在各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看书自学,先学后讲”。

  所谓“看书自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通过看书自学,独立思考,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去获取新知识。所谓“先学后讲”,就是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解,讲解时,可以先由学生先讲,然后再由教师讲解。

  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看书自学,先学后讲”这种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说它是可行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现行的小学教学课本的编写,从内容结构看是呈阶梯式的,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前后之间变化不大,而且大部分知识又是以例题形式出现的,书中有说明或答案,这就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方便。第二个原因是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根据反馈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而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是学习。“看书自学,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完全符合这一过程。“看书自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的讲、练是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了大师的反馈信息,再进行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讲解,学生便能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再用新的知识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去判断、推理,这就是评价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还必须有评价信息的过程。因此,“看书自学,先学后讲”,可以充分发挥课本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教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先学后讲”对学生来说可以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学生的自学、讲练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看书自学,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采用“看书自学,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抓好学生的“看”、“想”、“议”、“做”、“讲”、“练”等几个环节。

  “看”,就是看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让学生看课本,常常是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本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看的目的在于弄清例题或学习内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

  “想”,就是让学生想解答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想的目的在于弄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想的过程,就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过程,新旧知识的联系沟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容易找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看”、“想”的时间。只有通过看和想,学生才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方法进行有条有理的思维。

  “议”,就是同学之间相互议论。通过“看”、“想”,同学们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或规律是否正确?有什么道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说一说,议一议,议的过程就是探究正确答案和结果的过程。在议的过程中可能有对的,也可能有错的,对的教师可以给予肯定,错的让大家来纠正。通过“议”,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

  “做”,就是学生做题。这个做题,是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做题,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基本题型让学生试做,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运用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或规律的情况也不同,所以又可以不要求学生全部会做,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除了随时巡视外,可以叫几名学生到前面演讲,最好是中差学生都能照顾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自学情况。

  “讲”,就是讲真理,讲解题的根据。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过程,学生的讲解在前,教师的讲解在后。教师的讲解,主要在于讲清真理,提示规律,给学生以系统的知识。在强调学生“看书自学,先学后讲”的时候,教师的讲解是举足轻重的,不可忽视。相反,教师的讲解还必须做到讲得精当,讲到重点处、关键处,针对实际切实讲好。

  “练”,就是教师讲解后学生再做练习。练习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练习要有“坡度”,要优、中、差学生全面照顾到,可出一些基本题,综合题和附加题供学生练习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自学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竞争引进课堂,比谁学得又快又好。注意力的持久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数学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标新立异,想人未感想,思人未感思。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在自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数学中有一节《摸球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演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自学的能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重要的,它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它有局限性。而第二课堂以其“活、新、全”的特点成为第一课堂的继续和补充,是同学们自由活动,发展个性,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小小数学家小组”,“数学难题咨询小组”,“数学趣题解答小组”等,以培养他们自学活动能力,并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加以肯定,引导他们不断完善。

  二、适时自学指导是关键

  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学生自学课本后,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结合讨论,画龙点睛,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角度数及计算内角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内角和是179°,有的说是180°,还有的说是181°。我这时并没有强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提出假设。然后指导学生再把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得到一个平角,即180°,进一步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再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情绪会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要接受信息,还要输出信息。学生自学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引导讨论,可以启发大家进一步思考。取长补短,互教互学,促成群体智力的互补,也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三、掌握自学的方法是核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科学方法。

  自学课本时,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如人教版材数学课本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三角形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即直观感、操作验证、巩固强后学生讨论后集体汇报,说说其中的道理。

  四、培养自学习惯是目标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终身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

    738496